微信分享图

岭南佛光 | 广东十大历史名刹(八)


海幢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同福中路和南华中路之间,广州“四大丛林”之冠。


海幢寺的历史可追溯到南汉时期,其原址为“千秋寺”,后被废为民居。明朝末年,这里是富绅郭龙岳的园地,当时的光牟、池月二位法师,向郭龙岳募得此园,建造寺院,以海幢比丘的名字为寺院取名,这便是如今的海幢寺。


十三行

官方外事所


清朝一口通商时期(1757—1842),海幢寺曾是官方指定的外事场所。当时清政府对外商限制颇多,交易只能通过广州十三行,连带活动场所也被限制在十三行附近。


清嘉庆两广总督蒋攸铦曾有批示:

英吉利夷人从前禀求,指一阔野地方行走闲散,以免生病。曾准于每月初三、十八两日,令赴关报明,派人带赴海幢寺、陈家花园内,听其游散,以示体恤。


海幢寺与十三行隔江而对,是当时旅华人士为数不多的文化生活区,海幢寺的盛况在许多来华外国人的游记和回忆录中都有记录。


今海幢寺鸟瞰照


当时美旗昌洋行的一位雇员亨特在穗生活多年,他的回忆录《旧中国杂记》中记录了对海幢寺的印象:“到商馆对岸河南的大庙一游,总是很有意思的。这座庙宇是华南各省中最大最漂亮的寺庙之一。”



这其中的“河南”,不是如今的河南省,而是当时的河南区。1980年以前,珠江以南、现海珠区大部称为河南区,广州如今老一辈人仍旧有称这一带“河南”的习惯,这也是亨特称海幢寺为“河南大庙”的由来。


修禊觞咏

岭南文人聚集地


广东地处岭外,自古就有忠心前朝、甘为遗民的习俗,尤其清初,满人政权遭到了文人的强烈抵制,广东成为当时最大的抗清中心,大批士人追随前明,投身抗清事业。这些士人在抗清失败后大多归隐寺院,以明心志。


海幢寺旧照  普同塔


海幢寺在明末清初就收纳了许多当地的前明遗民,抗清活动中作为联络点为抗清遗民互通信息,抗清失败后也成为明朝遗民归隐之地。


归隐海幢寺的文人醉心诗词,形成了当时著名的海幢诗派,诸多寺僧著有诗文集,为此还成立了书坊用以刻印传阅,海幢寺也逐渐成为文人聚集修禊、宴饮、诗文唱和的胜地。


谢兰生《仿董其昌山水》

谢兰生《秋山图》


据《常惺惺斋笔记》记录,清代岭南著名书画文人谢兰生等多次在海幢寺进行会客、吃斋、打坐、弹琴等活动,广州著名书画家黎简也曾为海幢寺松雪堂题写匾额,此二人乃“粤东四大家”之一,皆是诗书画印四绝之人。


黎简《秋山红树图》

黎简《山村晴霭》 | 2016年华艺国际 | 92万


海幢寺早期归隐的明朝遗民大多是饱学之士,他们形成了一个在岭南诗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诗僧群体,造就了著名的“海幢诗派”,并在后续的发展中将这种文化延续下来,在书画文人的修禊、诗文等各类雅事中,海幢寺的诗僧、画僧也多有参与。


画僧 宝筏《山居图》 | 2014年中国嘉德 | 6900元


海幢寺这类普遍的僧俗雅集活动,既促进了岭南地区文雅风气的形成,也推动了岭南地区文学与书画的发展,从文化方面来说,海幢寺当属岭南古刹之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