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耿宝昌:细谈宣德青花鉴定五大特征,牢记这些特征,读懂文物

 

对于老陈而言,瓷器收藏的意义研究胜于价值。佛家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人生在世,足寿不过120岁,也就两个甲子。古往今来,能活到足寿的人真是不多。一般人的寿命最多也就是八九十岁。以此看来,人生过半,还不勉力修心,内观知我,天天沉迷于名利欲望,与人争斗,有何意义呢?活在当下,寻回自己的初心,找到本我,自我,乃至于超我,这或许才是生命真谛所在。

古董收藏研究,是一种很好的修心办法。一入丛林,法深似海。端坐桌前,寻踪觅迹,则每日都嫌时间太短,也没有心思精力去跟俗世纷扰了。所以这是一方净土。笔者敬佛,闲来多好研读经书,所以不揣谫陋,冒昧言之,希诸君子勿喷。玩收藏,必须要经过三关,辩真伪,断窑口,知价值。如果仅仅是瓷器辨真伪,也就是俗称的所谓看新老,那么还是属于比较简单的瓷器鉴定。一般而言,对于旧器如旧的古代瓷器,学会了看新老,基本上都能分别个八九不离十。

但如果想真正搞懂瓷器鉴定,则必须要能看懂旧器如新的古代瓷器。而这些保存完好的如新旧器,由于没有传世的所谓包浆,宝光四射,则被水平不高的所谓专家认定为新货。其实,真正能上苏富比,佳士得,香港福羲等大行拍卖的,往往都是这种看似崭新的器物,也就是所谓的“真精新”。所以,如果想成为真正的行家,看懂这批真精新的宝物,则必须要过断窑口和知价值两关,这就不是那些看不懂货的所谓专家能办到的事情了。

明朝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历代之最。特别是宣德期间,青花瓷器不仅是宫廷用品,还是享誉海外的外销品。其烧造规模之大,品种之多,技术之高超,简直开一代未有之盛,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而最近很多朋友都想要是能否给出几条“如何断代”干货,岂不是一劳永逸!然而,断代是一个很复杂的程序,首先你得了解各时期的瓷器特点,然后还要有大量的实践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断代。因老陈我自身是一位业内资深古玩经纪人,经常穿梭于各大拍卖行和博物馆,曾亲自策划过许多大型拍卖活动。目前老陈任职于香港福羲国际拍卖行,负责于市场藏品征集一职若你手上有珍品瓷器困于出手,想找正规平台参加拍卖,有缘者可与老陈联络壹捌伍,伍玖贰叁,贰贰壹捌不成交无任何前期费用。其它勿扰!由于本身对古玩的喜爱,老陈曾与业界多位教授实践探讨过关于宣德青花鉴定中的问题,特作此文,下面老陈分享几点自身常用的一些鉴定技巧。

1:橘皮纹

橘皮釉是瓷器烧造时候形成的气孔,从明代宣德年间漆器上就出现了橘皮釉现象,所以橘皮釉是宣德器物的鉴定的方法之一。宣德朝器物的橘皮纹釉面几乎涵盖其所有的品种,尤以青花器为甚。而宣德瓷器釉面上橘皮棕眼的“棕眼”很少有人谈起,往往被大家所忽视,“橘皮棕眼”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橘皮纹釉面。其二、是指橘皮纹釉面上有棕眼。

2:青花料

在用料上,宣德青花瓷盘用元代剩下的进口料或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苏麻离青”料,中文译为玻璃蓝,以上两种料实为一种料,同出于一个产地,其特点是色泽浓艳,凝重;在盘上青料浓厚的部分有自然形成的铁锈疤痕,下凹深入胎骨;另一类,发色稍淡,雅致,且无“铁锈疤”,可能是较优质的国产和进口料的混和料,但此类较少;宣德青花瓷盘釉汁均净,地釉泛青;以上是宣德青花瓷在青料上的重要特征。

3:胎底

宣德青花胎的问题,业内人士都说露胎为细砂底,其实宣器的砂底上面抹一层釉浆或护胎土的不在少数,以起到一种护胎作用。至于火石红的问题,有的有火石红,有的没有,这是因为它形成于二次氧化的结果,胎里的铁在还原气氛中应呈现青白色,在炉内接触到氧,才能产生火石红,这是火石红形成的机理。

4:气泡

宣德青花的釉泡问题,宣德青花的釉泡是大、中、小分布在釉膜下的。所谓釉膜是古玩行中的称谓,实际上它是连续相玻璃介质上面的一层硅磷胶 它高低不一,大小不同悬浮在釉面下,这是由于胎釉原料中的吸附水,结构水,以及自然水在沸点以上的高温中汽化而形成、受高热膨胀直向釉面冲刺,一直冲到硅磷胶下面,无力再冲破而停留,这样就形成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分布不均而悬浮的釉泡,而这种釉泡它是受到釉的化学结构、釉的细度以及高温黏度和窑温制约的。宣德釉富含碱金属元素,故高温黏稠度大,釉泡的冲刺阻力也就大;由于水分含量分布不均,所以也就形成大小不同高低参差的悬浮气泡在硅磷胶下面。这就是宣德釉泡形成的机理。

5:落款

在落款上,宣德青花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出土器物中早期为四字篆款,晚期全部有帝王年号款,为“大明宣德年制”,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款分无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和有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两种,款以“六”字为多,个别用“造”;“德”字中“四”与“心”紧靠,中间无一横;“制”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刀”,“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鉴定时应注意分辩。

老陈所发表文章,如非注明转载,声名原创的都是笔者学瓷十多年来研究心得和收藏体会,不一定就十分正确,但字斟句酌,不敢贻误后学。所以咬文嚼字者,皆在言之有据,非为某些所谓专家的信口而言也。请诸君识之。

若问笔者何处寻,细看文中第五段落!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 龙凤佛艺术收藏

      心得干货!好👌
      01年前 0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