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溢出的真情——评陈苏平绘画

2020-07-03 13:42

  我喜欢陈苏平的画,作品直抒情怀,逸笔草草,自然流淌地描绘心声,给人一种水满溢出的感觉,其学识修为人格魅力跃然纸上;是哲思的细语,感觉的再现,激情的释放,精神的传达。

  了解陈苏平的人都知道,苏平是个率真平实、质朴自然、绝不趋炎附势的人;是个言语不多,不修边幅,生活不拘小节,似乎只满足于最简单生存需要的人;是性格简静,喜读书、善思考,禀赋聪颖,特立独行,不矫揉造作的人。

  苏平画画,画人物,画天宇,画大地,画山水,画花鸟树木,画飞禽走兽,画山野村落农家小舍,画工矿厂房机器道具,取材非常广泛,让你很难按中国画的种类去划分,只能将他称为人物、山水、花鸟全才画家。在他的笔下历史画或大题材类的作品并不多,而多是一些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真实生活,类似小品和随心所欲的情景表达。表现平淡的日子,表现平凡的人,而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点滴琐事就这样在他的作品中鲜活地呈现出来。苏平从儿时学画,到上大学、任教授的几十年来,一直勤于笔耕,尤其是近十几年,似乎从未间断,不断有新的专题系列问世,常常使人耳目一新。

  看苏平的画,读苏平的随笔,感觉似山野溪水,哗啦啦地流淌;似闲云野鹤,无羁无束地飞翔。意境简明,韵味悠远。苏平曾赠我一本他写的小书《从写生开始》,看上去很平常的一本书,装帧也说不上有多精美豪华,但翻阅起来却深深地吸引着我。内容很丰富,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一幅幅写生小品,极其生动,草草意笔,情满自溢,线墨交融,随心所欲。得法“无法”,自然天成,可谓大手笔。用圆珠笔画在新闻纸上的一些线描写生,《云》《带梨树的风景》《豆子地里的农民》《梨树》《坡地》《傍晚》等,看似漫不经心却意趣盎然,耐人寻味,轻轻地浸润着我们的眼睛,重重地撞击着我们内心那扇关闭太久的儿时记忆的门。在皮纸和毛边纸上的一些水墨写生小品,《俯看花盆树》《出门看山》《平林与丘陵》《荷花淀》《嬉水的鸭子》《刮风》《水塘中的印象》,不求细节,小画大境界,小景大水墨,洒脱自然,痛快淋漓,宛如梦境的构图,有如童话的意境,不为传统成法和艺术规律所囿,无拘无束地挥写着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独特乐趣。

  陈苏平以写生记录所见所思所感已成为一种生活形态,已经演变成如同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的生理需要。所以他绘画时,是处在一种自然劳作的状态中,自然生活为他提供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灵感,而经过他过滤后再现的画面,比自然生活更美更富有诗情画意。这对他来说已不仅是表达需要,更是享受生命。以水墨这种独有的语言方式,游弋在纯自然、纯感性、纯自我的形、色的自由自在的状态中。

  看苏平的画你会更加领悟到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的真谛。

  陈苏平的画也许在中规中矩的传统画家眼里有另类之嫌,似乎不太容易被人接受认同,其实对中国画意象的深刻理解,正是他独辟蹊径的最好说明。我们都知道每当一种新艺术形式刚一出现时,都不会立刻被世人所接受,林风眠、吴冠中、凡·高、毕加索等,都有过类似经历。艺术家若被传统条条框框所缚,不可能有所突破,有所建树,也不可能创造出能在艺术长河中流芳不朽的作品,苏平深谙其理。

  随意看一段陈苏平平常的日记随笔,相信我们都会有感触。

  有时候画只是一些疏密和对比。

  马家套村的东南,有很多的坟,稻田中,水塘边上,有的就泡在水里。

  秋天斑驳的稻田里,风使劲儿吹着,偶一恍惚,就有一些跳动的小人浮出画面。

  荒芜的池塘总让你冒出许多的念头,何况那里面还有坟和一只半沉的船呢。坐在暮色风中的田埂上,心里总有一丝的不安,这情绪也感染了画面。

  这毫无修饰的文字中,流淌着一丝淡淡的怀旧忧伤,在我们记忆的深处有似曾相识的画面,虽然我们生活在城市里但我们的根就在那“秋天斑驳的稻田里”,“暮色风中的田埂上”。我们能感受到陈苏平观察生活的细微之处,能感受到自然景色在陈苏平内心世界中已不是纯自然直观的客观外在景象,而是苏平心中的意象。是对于儿时梦想的追忆,是对于理想世界的憧憬,每个个体客观物象都已经变成了苏平记录画面的艺术符号。这是一种来自客观感觉上的真实,是已被升华了的艺术真实。大概这就是面对生活,面对自然,面对客观,作为一个艺术家该具有的状态,以及独特感悟。而正是苏平这种不同于他人的细腻观察和自我感悟,才有可能成就不同于他人的作品,才有可能成就具有强烈鲜明个性和艺术精神的艺术创造,这才是成为真正艺术家的真谛。

  画画既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痛苦,既有一份乐趣,也有一份责任。好的作品并非是对外在物象的准确描绘,也绝不是技法技巧的娴熟使用,而是以常用的笔墨工具,摸索出与他人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再现不同于他人所看到的客观物象。再现的艺术形象是对客观世界感觉上的准确,并不是物象直观的准确。苏平的作品自由自在地表达了他内心被触动的激荡情感,他将外在的真实和内心的意象有机地结合,形成统一的艺术的真实。

  陈苏平的这种自由自在的艺术创造状态,其实是在有意无意地远离中国水墨传统的定式,他对中国水墨语言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使得他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出鲜活的艺术形象、旺盛健美的艺术和谐。这更说明只有艺术表现的创新,才有艺术生命的鲜活。

  苏平以自己的独有方式诠释万物万象,不求感天动地的重大题材,只是捕捉寻常所见所感,以饱满的激情和细腻的情感勾勒出动人的旋律,使平凡的生活题材富有非凡的魅力,再现深层的情感与灵性。他通古而不泥古,法为我所用,为充分表达自我感受所用,在表现中进行创造。

  我认为陈苏平的艺术作品超凡脱俗,小中见大,大手笔下见大意境,是真正具有中国写意精神内涵、曲高和寡的艺术珍品。

2010 年12 月

作者:马书林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