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最近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入展作品评选工作,欣慰地看到中国画画家队伍的壮大,青年画家参与者也越来越多,参展作品数量多,题材也更为广泛。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画艺术家们的努力和投入,充分感受到中国画事业的蓬勃发展且后继有人。近些年来多次参加全国各类中国画作品展评选工作,总体感觉是中国画的发展是值得欣慰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在21 世纪信息时代中,如何使中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真正得到发展,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特色,为民众服务,为国家振兴做出贡献,这无疑是每位中国画艺术家今天应共同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国画家们的作品应关注时代生活,反映时代的发展,并以积极的心态探索作品的多样性。艺术家应在追求技巧精湛的同时通过艺术作品表现高尚的道德情怀,创造出至善至美、健康向上的作品。
艺术与市场的关系,应该是先有作品,后有市场,而不是先有市场后有作品。艺术家应不为当今浮躁的世风和市场所干扰,全身心地投身在艺术创作中。
目前,在各类中国画作品展览中,工笔画作品居多,而写意画尤其是大写意绘画作品很少,在写意作品中又以西方写实性表现素描调子的绘画形式较多,而以中国画意象造型观写意手法表现的作品却很少。中国画造型观、品评体系同西方写实造型体系是完全不同的,而西方准确的造型规律似乎还在左右着我们的品评标准。
一些写实性绘画作品,多停留在客观物象外在“形”的准确之上,还有些作品对于传统笔墨技巧画地为牢不敢逾越雷池。实际上继承传统重要的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传统应该体现在继承之上的创造,继承之上的发展。而目前盲目崇拜现象较为严重,弟子模仿老师,粉丝模仿偶像。有的作品一看便知是模仿某名家,显然作者的创作并非来自对生活的自我感受。有些画家就是在用他人的、古人的眼睛创作,而艺术家的独特感受和对物象深层的意象传达却很欠缺,这必然造成作品的雷同与跟风。有的作品缺乏真情实感,感觉平淡,缺少深度,缺少激情,缺少震撼人心的画面,甚至存在一些唯美、矫饰、做作、空洞无物、玩弄笔墨技巧的作品,即“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这样的作品也就无文化品格而言。
艺术创造的真谛在于创造。而艺术家描绘今天的时代生活,正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世界,要有别于他人的感受才有可能使绘画作品富有个性。我们对传统的继承与理解不能僵化,不能局限在学习传统技法层面,更不能套用古人的眼睛和技法来表现今天的世界和今天的生活。
掌握各种传统技法,学习积累文化修养等,都是为艺术家表现强烈的时代感受而作准备的,作画时画家是处在修养、学识、技法融贯倾泻的状态,不受任何技法套路所限,只有真正地进入有法到无法的境界,才有可能产生生动传神具有写意精神的作品。还有大量作品艺术手法总体来说显得单一,艺术创作思维模式存在雷同。这同当今画家们大多受艺术院校的专业训练不无关系,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中国艺术教育基础训练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艺术教育方式有待改革。问题的症结在于各大美院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是从苏联的艺术教育模式中照搬过来的,虽然这种模式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些变化,但仍在基础教学中起主要作用,渗透于艺术考级、考前班到入学后的专业学习等所有训练环节。模式化、批量化的教学弊端使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一统化、单一化、标准化。艺术教育应重点培养训练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艺术创新的关键是要具备创造性思维方式。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仍然处于使学生们的思维方法千篇一律的训练方式中,这是我国艺术教育亟待彻底改变的根本问题。
另外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画有书画同源之说,线造型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并非是唯一正确的方法。用笔的起承转合等并非是检验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我们的评委在品评中国画作品时,对个性鲜明的探索性作品应充分给予鼓励,这对中国画的良性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这也是评委的使命和责任。对于青年中国画画家们来说,充分表达内心的艺术感受比熟练掌握传统技法更重要。艺术家创作中能从有法到无法,能让每张画产生自圆其说的和谐,这是创作的目的。而每张画的技法表现应是各具特色的,可能有的作品线条多,有的墨块多,有的可能是水大墨小,有的可能是墨少色多,等等。艺术家在创作中进入一种充分表现对生活的真情实感的自然传达状态,以及意象形象的物我两忘的创作境界,这才是每个中国画画家该去追求的。
我认为上述问题应引起中国画画家们和评委专家们的重视。作品真正能打动人之所在,一定是作品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是来自艺术家的文化品格、文化修养及对生活认识的深度,是来自艺术家对今天信息时代生活的不同感受。让我们共同来创造新时代的中国画。
原载于《艺术沙龙》2014 年11 月15 日
作者:马书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