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0-07-03 13:42
开放的时代,中国艺术在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局面。面对当今流派纷呈的趋势,中国雕塑艺术如何自我发展是值得每个雕塑家思考的课题。
“集”展汇集的作品,是具有欣赏价值、学术价值的当代中国雕塑艺术的精品,相信它们的展出会引发人们对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方向、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等重要问题展开新的思考。这不仅仅是因为三位策划提名者隋建国、李象群、霍波洋是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界的领军人物,而且他们分别为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的教授和学术带头人,并仍在教学一线从事雕塑艺术教学工作。他们既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又是参与营造公共艺术空间的雕塑艺术实践者。他们熟知中国雕塑艺术领域的现状及趋向,以高视点的俯瞰,高起点的定位,高标准的推出作为标准,经他们筛选推荐的必是能代表中国当代雕塑前沿较高艺术水平的艺术家。
“集”展出的作品均由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师生创作。一直以来艺术院校始终处在中国艺术发展主体这一重要位置,是艺术实践领域的主力军。在历届全国大型展览及各类别的展览上,以及中国美术馆和各类博物馆等收藏作品中,院校艺术家总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在全国众多的艺术院校中,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名校,在严谨规范的艺术教学中,秉承使命,重视传统,因材施教,精益求精地承载为中国培养艺术人才的历史使命。在信息化时代,三所院校的雕塑系共同倡导“艺术和而不同”的理念,非常符合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在“集”这个展览中可以感受到中国学院艺术教学从传统中起步,从严谨坚实的造型训练入手,并不断注入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当代的各种艺术流派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构成、具象、抽象、装置等新的理念。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30 年里,在隋建国、李象群、霍波洋等一批中青年教学骨干主导的艺术教学实践中,新一代艺术家对新艺术的信息汲取成为自然,并使新艺术运动保持了鲜活的生命力。雕塑艺术也同样在东西方文化融汇的过程中,使传统样式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的雕塑家们在不断探索,不断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新材料、新媒介、新的艺术理念,也使雕塑艺术呈现多姿多彩的样式。
人们会欣喜地看到“集”是以写实、夸张、动感、静态、实体与空间等艺术手段,对新雕塑艺术的多样化的思考、试验、探索、拓展。在风格迥异的“和而不同”中,艺术家们或以扎实的造型能力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理解;或以个人经验和对生存现实的感悟来表现深刻的人生哲理;或导入信息时代的新材料、新技术之后进入某种新的境界;或以新颖别致的幽默的表现方式和手法赋予逻辑思维新的内涵。我们高兴地看到,三个具有不同传统的院校,能共同步入极具前卫思潮的798 “0 工场艺术中心”,并汇集三个艺术院校师生多种形态的雕塑艺术作品展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艺术院校教育理念的进步,充分体现出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策划者对艺术教育和艺术创造的包容,以及促进各种风格的雕塑艺术繁荣和谐、共同发展的理念。
“集”或许可以理解为当代中国雕塑界的集结号。
2008 年8 月25 日
作者:马书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