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党禺先生本次在湖北美术馆的作品,布满四个展厅,其中传统的作品占三个展厅,有规旋矩折,雄强厚重的魏碑楷书、有流畅飘逸、气势飞动的草书,以及党禺把魏碑笔法引入草书的独具特色的“方笔草书”。其中有一幅长达十余米的巨幅草书,字大如斗,腾蛇走虺,挟风带雨,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党禺扎实的传统功力和博大器局,以及对于鸿篇巨制高超的驾驭能力。
有一个展厅展出党禺探索性的作品,清一色是四尺斗方的小幅。作品或打破传统的空间布局,用新的排列组合形式表达作者于笔墨之外的审美诉求,或用水墨氤氲的笔触,去追寻梦幻般朦胧迷离的审美意象。
高山流水 68x68cm
镂月裁云 68x68cm
心平气和 68x68cm
梳理党禺现象的关键词,很容易想到以下词汇:探索、创新、前卫等等,然而我更倾向于“边缘”这个词。党禺避开多数趋之若鹜的主流书风,探索目前尚不被主流接纳的冷门风格,就好像离开人流如潮的繁华大都市,来到人烟稀少的边塞大漠一样。这里是书法的边缘地带。在这里被人关注的机会大大减少,但却有着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这里书法传统的纯粹性会有所降低,但和其它相邻艺术交流交叉的机会却大大增加。这里也许看不到书法的显赫、繁华与喧嚣,但却能充分领略书法的博大、迥远和巨大的张力。
边缘虽美,却不是安逸享乐的最佳去处。这里山川纵横、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物质匮乏,因此,来这里的人须有艰苦奋斗的准备,艰难的攀登和探险也许是生活的常态,战胜险阻时无人喝采,受到伤害时要自舔伤口,这些难以言表的艰难困苦时时地考验着探索者的信心和耐力。不宁惟是,与以上困难相比,最难的还是坚持守望书法艺术边缘的坚强信念。在书法的边缘地带,自然会与其它艺术邻近;交叉的艺术语言,相近的造型手法,极容易在“现代”、“前卫”的族帜下与其它艺术合流,从而使这些寂寞的探险者违背自己的初衷,丧失曾经坚定的艺术立场,由探险者变成“偷渡者”。
然而对于党禺,我有充分的信心。
其根据是一,党禺有扎实的书法传统功底,并且对书法艺术的本质有着精深的理解,在书法传统里耕耘了将近半个世纪,他不但对这门中国独有的艺术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且深知她“峣峣者易折,曒曒者易污”的高洁而脆弱的品性。党禺对书法艺术的边缘探索是基于书法传统内涵的合理延伸,而不是仅仅对于书法形式感的轻佻的玩弄。
其二,党禺先生是一位书法理论和实践双修的有思想有灵魂有操守的艺术家。他的开拓创新、张扬狂怪美的艺术主张几十年来一以贯之,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不是企图博人眼球的标新立异。
在现代书法领域探索了数十年的党禺先生至今仍然宣称坚守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底线,这充分说明他的边缘探索本质上是对书法艺术本质内涵的拓展,说明他在开拓创新的过程中一直小心地呵护着书法艺术的核心价值。
迷 68x138cm
党禺先生书展在湖北美术馆展出,缘于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先生的青睐。傅先生是著名的雕刻家,艺术理念新颖而精辟。他说这是湖北美术馆建馆以来第一次为书法个展做主办单位。而傅馆长对党禺书法的欣赏,正是着眼于其探索创新的艺术价值。
对于书法艺术的探索出新,“局外人”往往比“局内人”的认识更到位,究竟原因何在?这是一个值得书法界深思的问题。
注:2014年12月,《大江东去》——党禺书法艺术展在湖北美术馆举办,本文为西中文先生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节录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