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对话 | 黄俊清:好的创作,是感性发起、理性完成

黄俊清探索着绘画创作的秘密


“绘画创作,是感性发起、理性完成的过程。”身为艺术创作者,黄俊清有着从复杂生活经历中汲取养分的能力,并转换为细腻的艺术感受。他精益求精地追求绘画语言各要素的碰撞、交融、平衡、和谐……“运于胸次,意在笔先”,许多人感动于黄俊清水彩画中那明朗舒畅的用笔、对比协调的色彩、丰沛的情感与深邃的哲思,好的创作,能抚平生活的褶皱,唤起人心的暖流。

本期对话,广州艺博会深入艺术家黄俊清的绘画历程,共同探讨水彩之美,绘画之理……


艺术家简介



黄俊清,福建泉州人,厦门大学教师,水彩画家。

199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油画专业,同年留校。师承李维祀、洪瑞生、胡贻孙、李全淼等教授。2012年起主攻水彩,获各界好评。厦门大学百年隆重庆典时,为首个受邀央视直播采访的教师。代表作有《大学与太武》系列水彩作品。

作品发表在多种水彩专业学术刊物上,并收录于《透过名画学色彩》(人民美术出版社);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艺术展,并为厦门大学、台湾铭传大学、厦门市图书馆、泉州画院等单位及艺术机构收藏。

现任厦门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厦门大学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泉州市台商投资区首届美协顾问,陕西省当代水彩粉画研究会理事、首批研究员。



大学和太武之二

25 × 50厘米



苍茫的大海上,2020

39 × 27厘米


访谈精选


广 = 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

黄 = 黄俊清


广:艺术家的经历往往影响其创作,您如何接触绘画?在学习过程中谁对您的影响最大?


黄:我成长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得益于家人的引导,自童年起便十分喜爱绘画,并对天文、物理等自然科学均怀有浓厚的兴趣,习惯观察身边的世界,找到机会便以画记录下来。小学均跟师学画,初中进入学校美术兴趣小组,高中阶段则在艺术师范学校获得全面而扎实的艺术训练,遇见了同好艺术的优秀的老师同学,受益良多。

中等艺术师范毕业后,我有过三年美术教师的经历,尔后顺利考入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厦门大学是百年老校,上世纪八十年代更是集合国内知名美术学院全力创办了自己的艺术学院,受教于来自央美、川美等院校的优秀导师,得益于厦门大学给予的资源,我的成绩不错,毕业时各科目综合年级第一,成为厦大艺术学院首批(三名)与社会(境外)艺术机构签约的毕业生。

毕业时我有几个就业机会:鼓浪屿工艺美术学校的教师岗,报社的摄影记者岗,厦大计算机系的行政岗。思来想去,我选择留校工作。



岸,2019

25 × 18厘米


留校后没有从事美术教学,我的艺术历程发生了极大的转折,我发现:从小热爱并为之废寝忘食的专业,此后竟成为业余才有时间去碰触的事!尽管心中有挣扎、辗转、遗憾,我还是断断续续地坚持着油画探索,其中,有失也有得。

“失”:不同于我同届毕业的许多继续在专业路上前进的同学,我失去了专一的、系统的创作时间,此部分的缺失于油画创作而言,形成了比较大的障碍。



同安二教室,2014

21 × 29.7厘米

郭毅荣收藏


“得”:跨专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思想活跃的同僚、学子交往,探讨各种理念,无形中为纯艺背景的我带来思考逻辑、知识结构上的改变,成为我最初工作的5年里巨大的营养来源,我借此完成了艺术探索道路上最大、最成功的里程碑式的跨越!这次跨越的意义,甚至超出我此前所有的学习阶段。艺术不仅诉诸于感性,还需要深度的思考力、形而上的理念等。可以说,这段经历让后来的我,主动把自己同西方现代艺术大师相对比,包括塞尚、毕加索、马蒂斯及弗拉芒克等,我与他们比较在同一年龄时段艺术思考的高度。

总结我的艺术历程,我深感:先天基因很重要,热爱和潜心训练很重要,后天知识结构的支撑很重要,而,在扎实基础上跨领域的思维结构以及生活环境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最终将艺术家推上巅峰,一览众山小,实现艺术、人生真正的跨越。



夕照八卦楼,2017

25 x 20.5厘米


广:那五年里,您的艺术观念具体实现了什么跨越?从观念成熟到创作出作品有着怎样一番经历?


黄:我大学四年的学习、毕业作品还是属于比较传统的写实作品,锻炼扎实的美术功底。工作以后接触的人和事,会让你不满足于仅做客观对象的描绘,你会很想从画面里寻找另外的趣味和主观的艺术表达。于是,我更用心于探索画面的结构平衡,抓住节奏,包括研究塞尚。我认为继印象派的色彩表达之后,西方油画最有突破意义的画家是塞尚,他关注画面内部的结构、卡位、节奏等因素,进入了艺术本体语言的研究。我经过一番思考与尝试后,形成了关于形体、色彩如何为画面整体服务的一整套自己的理念。

在探索想法的过程中,我一直用油画来解决我的困惑,为试验各种想法,删删改改,其中,耗时最长的作品历时五年之久,修改过程中出现了3、4次面貌,我获得了许多突破。

不过,由于日常工作繁杂、油画创作准备起来繁琐,我完成的油画作品数量并不多,当时似乎处于一个思想上透彻,理解上到位,但作品一直出不来的状况。



港仔湾后滩,2018

18 × 25厘米


真正创作出大量作品是从油画转向水彩的时期。2012年,我的小幅油画全部外出参展,家里突然空了,手边正好积累有两趟新疆之行的素材,我便随手拿起水彩画起来。水彩技法不难,工具也简单,我画得很顺手,最短时间可能半小时也能创作一幅,脑子里转了好久的思路自然地奔涌,如蚕茧抽丝,想法一个个地融进了笔下的画面,效果很好。我十分兴奋于找到了合乎自己生活状态的艺术表达手段!



新疆一路之四,2012

25 × 25厘米



喀纳斯,2021

21 × 29.7厘米


广:水彩画哪一点最吸引您?


:水彩画处于东西方审美的汇合点,有着西方的色彩语言和东方的用笔趣味,这既是水彩的自然属性,也是水彩的神秘及魅力所在。

本科虽主修油画,然得益于此前全面的绘画训练,我的国画基础也不错,洪惠镇教授曾动员我选国画专业。所以,我会从中国画的角度来理解水彩的用笔、构图等,尤其写意画,它们都是看似简单,实难掌控,如何控制结构走向、这一笔何时停下、画面出现意外情况如何“救场”、是否改变焦点寻找另一个突破口等等。这些知识,传统的学习给不了我,它涉及到哲学层次,关乎画家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总之,水彩画是所谓“赤手捉青蛇,无鞍骑烈马”,我对它有着无尽的热情与探索欲望!



冬,2013

25 × 18厘米


广:国画家李肇瑜先生评价您的水彩作品有着“平平淡淡的笔调,干干净净的美,真正切切的情怀”;您的作品常常出现郊野、海滨、田园等自然风物而少有都市场景,能否就您目前创作的风格形成与特点谈一谈?


黄:学校的工作固然有机会接触许多人事,但也繁杂,专门出去采风的机会不多。工作间隙,尽量抓住的每一次外出的采风机会,努力让自己静下心细细地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将每一处景致的美发掘透。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研究所的游教授是我多年的藏家兼好友,见画初识时,他曾感叹我竟能早于他熟知的其他优秀画家十年左右的时间便取得如此的艺术高度,且画面富于哲理性。

其实,每个画家的专业背景、人生经历、个性特质最终都会形成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绘画语言和画面精神,这也使得画家的精神气质和表达的风格各不同。风格画法与人的心性有关。宁静的校园生活几乎构成我的全部生活,在行之匆匆的年岁里做着一些匆匆的记录,夜里独自发起安静的审视,这些印象与感受会消融成自己的节奏与思路,甫一动笔,即成画作。



远眺日光岩,2013

30 × 40厘米


除了李肇瑜先生的评价,美术评论家童炎先生也曾点评我的作品:“画如其人,干净整洁,文雅清心。”我是在创作过程中书写自我、探索自我,明代公安派学者说:“为文必独具一格,不拘性灵”,是所谓“我手写我心”,在水彩上,我能够自由地释放自己的个性、才情。秦俭先生说:“画面一气呵成。所描绘的各种景物被赋予清新,飘逸,透气和明媚的气韵与质感。”关于我的风格这一方面,几位先生的点评都是精准的,具有高度的参考价值,我就不再多说了。

另外,我除了与我学生时代的老院长魏传义等先生有交流外,与徐悲鸿先生的弟子、中央美院老教授戴泽以及一直还在坚持创作的丁一林教授等都有艺术上的交流,他们都对我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寄予厚望。



桃李春风,2020

29 x 21厘米


广:您能否根据多年的艺术创作经验,总结出一些个人最核心的艺术主张吗?


黄:一、艺术行为是自我意识的体现,最终“画如其人”。

二、精彩的艺术作品从不来自“勤奋”和“努力”。

三、音乐,建筑,绘画和诗歌,凡艺术,都离不开节奏。这一方面的体会,和我长期接触、喜爱西方古典音乐有关,我深感,节奏和结构是艺术永恒的主题。形体,色块,线条,用笔的方向、速度,甚至画面肌理等因素的组合,形成画面节奏。

四、每个画家对平衡的理解各异,于是形成自己的画面节奏,也因此我们看到了海量风格各异的优秀作品。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必是结构主义的平衡高手,有着强大的结构能力、节奏感、平衡感;当其受环境触动而灵感萌发,优异的平衡能力赋予感情的抒发,便有了动人的经典作品。故,艺术创作是感性发起、理性完成的过程。



栅栏,2017

18 × 25厘米


广:您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应当具备什么因素?换言之,有何衡量标准?


黄:中国有许多精辟的论画、品画著作,其中,我尤爱南朝绘画理论家谢赫的《古画品录》(又称《古今画品》),其中有一段记述:“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是古今公认的第一法。优秀的作品耐看、能打动人,是因为画家在画中表现出的自我精神和内心的情感,是能够与人沟通的,艺术的感染力除了借助于形式,更多的是通过内在的神韵传递的。再优美的形式也总会有审美疲劳的一天,而神韵则是永远年轻的。



近处和远处的山坡,2015

25 × 18厘米


“骨法用笔”:我认为有两层意思。第一层,用笔之“骨”,如一笔下去,头尾有如书法逆锋而形成的形态,意在起笔落笔时要清清楚楚,不能没头没尾;第二层,在画面里注重“骨”一般的节点与转折,一根线在画面中轻轻划过,是雁过无痕,若走一会儿,停一会儿,形成诸多顿挫的节点,我称之为画面的信息点。

“应物象形”:如果我想画一处水田,纸上远景处画几个点,那它们就只是“点”,但我接着在前景、中景画几个人影,那么远处的点就被理解为“人”;我在前面画一棵小树,后面涂一排点,就会变成一排树。“应物象形”不是强调单个物体画得多具象,而是,画面中形体的意义,由画家在空间里的安排布置所决定着,由前后左右环境中那一组组物体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着。



层林,2013

48 × 38厘米


“随类赋彩”:和“应物象形”一样也是一种关系,它强调心理上对色彩的认知而不是具体的颜色。比如,久盯着红色后再看白墙会泛绿,“赋彩”就是抓住人眼视觉的这种特点,在绘画中实现颜色间的互相映衬。

“经营位置”:我认为应该排在第二法,即画面的布局、结构的安排。一幅好的作品,你感受其气韵,再看其总体结构的气势,后面才是具体的形象、色彩。

至于“传移摹写”,我的理解大致与古人一样,因国画重视师传统,临摹经典名画是基本功。



晨曦,2016

21× 29.7厘米


广:您是否会经常参加或关注一些和艺术相关的社会活动(例如艺术商业机构、展览、学术交流会或公益性质的活动)?您认为这些活动能够带给您什么样的收益,参加这些活动的必要性是什么?


黄:关注,但以前和现在的关注点不同。以前更多品读大师的作品,现在则参加一些触手可及的展览。我也在反思,虽然周边艺术机构多主动邀请,互动也多,名望迅速提升,但比起以前则眼界受阻。可关系一建立起来,免不了走动,很难做到完全不接触;于自己综合状况考虑,也不能完全不接触。我认为,对这些活动,必须保持距离,有甄别与相处的智慧。



卡片里的雪山,2018

10× 15厘米


此外,我自2012年创作水彩画开始,每一年都接连地举办个展,反响很好,但时间久了,难免进入平稳期乃至疲惫期,需要调整状态。画册与宣传活动对画家而言必不可少,这也是很多前辈老先生的建议。他们都真诚希望我尽快出版自己的画册,以更好地宣传我的水彩作品。

也曾有拍卖行主动约我拿出一批作品,但早期我思想上还未转变,舍不得把好作品拿出去,也曾非常不屑于市场运作的路线。现在的状况是摸索着成长,我觉得必须走出去了,去打造自己品牌。

(根据黄俊清口述、广州艺博会记者酒杞整理)


更多作品


风 景


遥远的哈利法克斯,2014

21 × 29.7厘米

兰泊湾林总收藏


院落,2013

54 × 39厘米


湖边相思树,2013

30 × 40厘米


西山凌云路,2016

18 × 25厘米


落雨前,2018

25 × 18厘米


多云天,2016

39 × 27厘米


冬日山林,2013

21 × 29.7厘米

花 卉


花丛中,2015

18 × 25厘米


蓝色桌布,2017

25 × 18厘米


怒放的花儿,2014

21 × 29.7厘米


暖绿,2016

18 × 25厘米


无名菊,2013

25 × 18厘米


芙蓉 百草园,2016

18 × 25厘米


瓶子和小花,2014

21 × 29厘米


主要展览

个展

2022年 厦门城市风情 ——黄俊清水彩作品展 厦门市图书馆

2022年 隽永清风——黄俊清水彩作品展 厦门市兑艺美术馆

2021 清∙述——黄俊清微个展 福建厦门时代美学馆

2021 "春诵清弦" 林春、黄俊清艺术展 福建厦门大学

2020 "厦姿花漾"黄俊清水彩个展 福建

2018 “厦门,我的厦门”——黄俊清水彩作品展 福建厦门朗豪酒店

2018 厦门大学凤凰白鹭迎春艺术展"黄俊清水彩作品展" 福建厦门

2017 黄俊清个人水彩展 厦门海翼集团时代美学馆

2017 黄俊清水彩作品展 福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2017 "十月"黄俊清水彩作品展 福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2017 "永生论画"活动黄俊清水彩作品个展 福建厦门时代美学馆

2017 黄俊清校园题材水彩作品展 福建厦门大学

2016 "穆如清风"黄俊清水彩艺术展 福建泉州刺桐里

2016 "凌云壮志、穆如清风"邱松庆、黄俊清双人展 福建厦门

2016 穆如清风∙黄俊清2016水彩作品展 福建厦门蓝泊湾艺术汇馆

2015 "穆如清风"水彩作品个展 福建厦门大摩纸的时代

群展

2022 “水彩鼓浪屿”厦门水彩画会作品展 厦门鼓浪屿美院

2022 中韩友好书画艺术交流展暨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书画艺术展 纸上交流

2021 《观》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展 俄罗斯国立装饰艺术博物馆

2020 中国水彩画家新春新作展 线上

2019 潮州画院邀请展 广东潮州

2019 艺术厦门《经典》博览会独立展馆及个人专场论坛 福建厦门

2018 泰安中法文化周暨中欧画家作品展 山东泰安

2015 第三届福建省中青年水彩画家提名展 福建

2015 厦门海峡文博会艺术邀请展 福建厦门

2015 创意云南文博会艺术邀请展 云南昆明

2015 两岸艺术展(水彩) 台湾

2014 “我们的家园”厦门大型艺术作品展 福建厦门

2014 全国12届美展福建省作品选拔展(油画) 福建

2014 全国12届美展福建省作品选拔展(水彩)福建

2014 两岸艺术展(水彩) 台湾

2014 文博会艺术作品展 福建

2014 2014文化部艺术品博览会 北京

2014 北京上上美术馆展 北京

2014 西部水彩网第73/74/78/79期 线上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