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谈书画创作与市场

  几乎是跟着海外的步伐:炒邮票、股票、房地产,然后又转向炒字画。国内接连举办的中国书画展博会、拍卖行的建立等等,参与着书画市场,使国内近年来书画市场骤然活跃起来,购藏者人数与热情也随之猛增。

  艺术品自身的价值正日益受到社会普遍的关注。书画家把多年心血的结晶提供给收藏者欣赏、保藏、增值。收藏者付一定的润笔(报酬)支持书画家进行再创作。市场为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良性循环的桥梁,同时又为双方出了难题。

  作为书画家,真正的创作最佳状态往往是抒发个人的性灵,而与功利几乎无关。一接酬金,便有可能“命题创作”的任务,至少会有个是否迎合购藏者欣赏品味的问题。有人主张“雅俗共赏”,但实际上是去雅就俗。我认为艺术家应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去创作,对欣赏者来说,艺术家应是他们提高欣赏品味的“向导”,而不是购藏者的“陪同”,更不是追随者。为求生存,可以就俗制作。作为创作者,我十分主张“倡雅”。

  目前,不少购藏者由于缺乏鉴赏力而借助于耳朵,选择作品求个知名度。其实知名度与作品水准不一定成正比。因此选择书画艺术品关键还是要靠眼力来看作品是否精佳,然而艺术鉴赏力绝非一年半载可以炼就。因此,可借助专家们的评论。如何区分专家评论与外行廉价追捧,又要靠收藏者自身修养的提高。

  一般来说大名家的作品总是炙手可热,价格很高。然而高价格,又容易导致赝品混杂,以假乱真,于是也存在大风险。因此,前几年海外画商便开始盯向大陆中青代。尤其是中年,正是艺术家勤奋积累、成熟在即的时期。购藏这类艺术家作品,相对来说价位偏低而增值幅度大。由此而发迹的港台画商不乏其人。

  除了考虑增值外,收藏者若用来布置居室必须考虑作品与自己环境相配的尺寸、格调与内容,能协调的便是合适的。合适的才是好的。

  葛鸿桢文,原载《苏州消费报》1994.12.30

作者:葛鸿桢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