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春杰:为什么我不像艺术家

禅山圣水之天上来(水墨)760×95cm 2017 (红衣者是我的同事)

持续刷频(装置) 54×41×6cm×300个 2017

  这几天被密集的采访,有的答非所问,有的遮遮掩掩,但,也有对答如流、发自内心的。今摘录几段,留做纪念。

  问:请问您的外表为什么不像艺术家?

  答:艺术家有统一的标准模样吗?我其实懂你的意思:发型、穿戴、胡子,对吧?(美女拼命点头,表示认可。)

  我是农场工人的子弟,年轻时曾穿花衣服,留披肩发。但后来我明白了一个理,走在街上不想让人感到太异类,更重要的是,我回家时,不能吓着父母。

  比如美女,她的美是模样与气质,而非一身衣饰。艺术亦然。

  问:您为什么不做高端的文创产品?

  答:其实您现在看到的这些文具用品都不是我做的,是合作方武汉四方文化有限公司的产品。准确的说,它应该是日用品。我的艺术作品算是高端了,但拥有它的毕竟是少数人。与奢侈品相比,我们更离不开日用品。而眼前这些文具用品上都印有我的作品,艺术作品为日用品所用,日用品为大多数普通人实用,这是我的光荣。今年可能有百万本这样的产品在全国各地出现,这是我的幸运。

  问:您的近作更像在公共空间创作的,为什么会这样?

  答:在书斋的画家与公共空间的艺术家之间选择,我愿成为后者。

  就心理、物理空间而言,书斋属于小的、个人的、私密的;而公共空间正好相反,它是大的、大众的、开放的。

  问:您对即将举办的个展有什么期待?

  答:做个展,我力图不像以前的我,作品不像以前的作品,尽量让画不像画。

  问:为什么将展览取名为废纸三千?

  答:这是我两件装置作品的名字。废纸三千令人有许多想象,哪位画家没有废纸三千的经历,正所谓废纸三千方成杰作。

  我还有一个企图,模糊废画与作品的边界,让废品起死回生。所以在我的画室,几乎没有废弃不用的材料或作品。

  问:您的这些新作在视觉上有冲击力,但请问,这里面有传统的意境吗?

  答:所谓传统的意境一定不专指细腻与唯美一路,也有前卫或创新的。比如八大山人在当时就不属于流行的。仔细想,认真看,哪里有没有传统的当代的艺术作品?一件割断历史,没有文脉的艺术品凭空而来?几乎不可能吧。

  某位当代大艺术家,说话、著文,尤其他的艺术作品,与其父艾某的艺术毫无半点关联。但谁能否认他们是父子?血缘关系绝不仅仅是身体的,也是文化的,其子如何叛逆,文脉仍是打断骨头连着筋。

2017.9.17

武汉四方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经我授权的文具产品

废画撕碎成的纸堆成了小山

八十多高龄的老先生,喜欢这些“私想笔记本”

作者:刘春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