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湍流与渗透2018二十五位艺术家群展开幕时间:2018年3月10日(星期六)下午3点展览时间:2018年3月10日——2018年3月18日展览地点:尚·空间 上海静安区乌鲁木齐北路459号一号楼3楼。 艺术观察:谭根雄策展人:戴家峰学术主持:邱敏展览执行:林桂明参展艺术家:罗坚、甘冰、陶惠平、黄良、陈方达、罗伟、戴家峰、廖迎晰、窦荣军、张永、李晓春、王鹭、汤曙、陆煜玮、周丹燕、周海洋、朱芬、陈明园、谢儒杰、李玉洁、蒋庆译、林桂明、程适、吴敏琦、马佳慧主办单位:上海市静安区文化馆、江苏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苏州大学艺术创作中心指导单位:上海静安区文化局协办单位:wellsee国际艺术中心、忆桥画廊 旋涡之外——关于“湍流与渗透”艺术家群展 诗人帕斯捷尔纳克在谈到艺术创作状况时说:“某些现代派人士想象艺术如喷泉,其实它却如同海绵。他们断言,艺术应当喷涌而出,其实它却应当不断吸收并达到饱和。”这句话用来解释这个展览题目——“湍流与渗透”再恰当不过。我们经历了前卫艺术的激进、狂热、冲动,这股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冲动与激情,使大量怀揣浪漫理想的艺术家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卷入全球化语境的艺术湍流之中。但是艺术不只是一个形式的躯壳,除了拼命晃动啤酒瓶喷出炫目的泡沫,它也需要不断吸收和渗透。 在这次展览中,艺术家们的作品大致有三个倾向:一是视觉的当代转换。信息革命改变着我们的视觉观看方式,艺术家在创作材料物质属性的挖掘上,有了和过去不同的倾向。观看方式的不同,也促使我们在创作时有了从技法到观念上的变化。诸如陈明园、林桂明、陆煜玮、罗坚、马佳慧、谢儒杰、周丹燕、蒋庆译、廖迎新等人的作品里,不单纯是视觉的审美,他们对形式构成注入了新的思考,他们是激流中兴的风作浪者。二是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在体制里浸淫太久,艺术很容易染上一种自以为是的先进文艺腔,而艺术中真正与生命对话的部分被边缘化。实用和功利掺杂进艺术是非常危险的,只有通过对宏大叙事的解构,进入微观的、处弱的状态之中,才能真正与生命贴近。诸如戴家峰、甘冰、朱芬、程适、汤曙、窦荣军、黄良、李玉洁等人的作品,具有一种简洁的优美和力度,他们是激流中的静观者。三是学院派的中立持守。创新是今天艺术圈反复谈论的话题。但创新从何而来,创造力如何持续,我们不一定清楚。每个人用一种看似积极主动的姿态,被动而狼狈地被时代牵着走,生怕作品没有创新性。事实上,只有当艺术家以此时此地的血肉之躯去关怀现实处境时,才会有真正的创作源泉。诸如陈方达、李晓春、罗伟、陶惠平、王鹭、吴敏琦、张永、周海洋等人的作品,从容不迫、淡定朴实,他们是激流中的持守者。 当然,将这些艺术家分为三类太过于大而化之,创造力来自于自身之外和专业领域之外的东西,“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个人经验总是封闭的、琐碎的、带有偏见的,如果没有其他经验的介入,个人经验也不会向我们主动开敞。艺术家如果只局限在艺术的领域,不容易摆脱陈规和偏见。我们的眼睛是被知识教化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一切其实是知识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世界真实的面目。一个群体性展览除了呈现特定的艺术观念和价值立场外,更为重要的是在“湍流与渗透”的旋涡之外发现他者,他者其实是自我的另一个个体。他者的出现有助于克服个人的局限和偏见,建立一个超越个人经验和专业局限的全新的理解结构。对于艺术家来说,既要在湍流中破浪前进,也要在持守中向纵深处渗透。就此而言,只有走到旋涡之外,才能真正在艺术创造上有所超越。 邱敏 写于2018.3.1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当代艺术视觉理论与批评 部分参展艺术家作品
都市圈系列之十六布面油画 180cm×200cm 2015年,罗坚 朋友(二)亚麻布上彩色油性笔 150cm×150cm 2011年,陶惠平
海景系列2布面油画60cm×60cm 2016年,黄良 红房子布面油画 60cm×75cm 2017年,红房子 枸杞之乡之一布面油画 100cm×100cm 2016年,李晓春 憩布面油画 80cm×80cm 2015年,王鹭
五彩石布面油画120cm×150cm 2011年,汤曙 2017作品16号布面丙烯 100cm×100cm 2017年,周丹燕
|
来源:墙报展览预告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