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公共艺术概念中的关键词】全球城市(Global City)

2018-08-20 09:54

  

  当前主要经济概念中的主导图景是全球化,全球化强调超流动性(bypermobility)、全球通讯、场所(places)和距离的中立性。

  现在有一种趋势,想把全球经济系统看做是一种既定的,属于跨国公司和全球通讯力量的结果。对全球化的这种认识既排除了场所,也排除了场所的伴生物——这些伴生物包括能在城市中心地带取代中产阶级的新兴富人的力量、逐年增长的低薪工人阶层,以及囊括了奶妈、清洁工和护工的全球服务链。

  这与明斯特雕塑展所关注的问题有更为直接的关联。明斯特雕塑展既排除了场所,而且还中立化了艺术家介入公共问题的态度。一旦我们恢复了场所,恢复了场所那多种多样的样态,我们就会看到这些城市,这些全球城市——尤其是全球城市迄今已有四十多年了,但全球城市只是一种关于地点(sites)和边境地带的策略——实则身处一个虽不公平,但却是自然而然的政治经济环境中。

  称之为策略,是指全球城市对于最有权势的全球经济操纵者而言乃是策略之地。

  新信息技术和跨国公司力量中所包含的能够进行全球活动、全球合作和全球控制的能力需要被产生出来。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在生产这些能力上,我们就增加了一个维度。我们的重点也就转移到了实践上,这些实践构成了我们称为“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控制”的东西:生产和再生产、经济集中化之下的全球生产系统、全球金融市场的组织和管理。对实践的关注就把这类场所和生产过程卷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分析中。

  2007年明斯特雕塑展装置Naturwissenschaft Campus

  在那些关注资本的超流动性和跨国力量的讨论中,场所和生产过程很容易被忽视。强调场所和生产过程非但不会削弱超流动性和跨国力量的中心地位。它们反倒显明了一个事实:很多全球化经济活动所需的必要资源并非是超流动性的,事实上它们根植于场所,特别是常常处于全球城市和出口加工区内。

  那么为什么在分析全球经济时,恢复场所和生产很重要?

  这是因为它们会让我们看到经济和工作文化的多样性,而全球信息经济正是根植其中的。

  它们让我们恢复那些牢固的本土化过程,全球化正由此而存在。

  它们允许我们表明大城市中的多元主义,就像国际金融一样也是全球化的一部分。

  最后,关注这些城市还使我们在全球化的标尺上来说明一种策略式空间的地理学,这些场所通过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学而相互联系。我在这里指的是一种新的中心地理学,它引发的一个问题是,这一新型跨国布局是不是也为一种新型跨国政治提供了空间。

  参与2017明斯特雕塑展策展人和艺术家

  迄今为止,我对全球城市进行的经济分析,弥补了对一系列广泛的工作和务工环境的忽视,它们也是全球化经济的一部分,哪怕还没有被明确点明。

  我想,这是否证明了,可能有一种新的政治,一种属于在这类跨国经济布局中的弱势方的政治。这种政治处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经济参与和弱势方的政治的交叉口,在此意义上它可以增强工人的经济分量,特别是通过那些在全球化经济中从事另类工作的人——不管他们是身在亚洲出口加工区中的工厂工人,还是洛杉矶血汗服装厂的工人,或者华尔街的保安。

  在这种战略地和新边境中,公共艺术的介入会呈现出更多新的意义。

  译者说明:

  1. 萨森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提出“全球城市”,并以伦敦、纽约和东京为例进行分析。2016年末上海提出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包含了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正是受此启发。

  不过萨森对自己的理论进行过多次修正,甚至于后来不再把东京当做三个典型之一。在她看来全球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空间形式,虽然跨国公司、金融、法律和会计等服务公司会在物理上有所集中,但资本运动和通讯技术等的发展,非但没有消除物理空间,反倒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她认为全球城市强调中心性,但也强调差异性。比如伦敦和纽约、上海和香港,虽然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全球经济、生产和管理上扮演的角色各有不同。

  2016年她在City&Community发表的文章中称全球城市的结果之一就是产生极端需求,全球城市既需要大量高级人才,也需要大量低收入工人,反而减少了对传统中产阶级的需求。这恰恰是全球城市的生产功能所带来的,换言之,全球城市更强调专业细分,专业服务日益集中于少数关键城市,从而形成一个密集的信息链。而另一方面,如她在词条中提到的血汗工人、保安或奶妈一类边缘人群实际上早已在全球城市之中,所以她才在词条末提出寻求一种新的政治。

  有必要指出,“全球城市”这一概念并非萨森首次提出,因为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早在20世纪60年代便提出过,不过二者的方向有所不同。列斐伏尔将城市视为革命之地,且宣扬一种关乎城市的权利(right to the city)。他的学生更是在1968年5月的运动中践行这一主张,试图将城市重塑为通向社会的中心。而且列斐伏尔的城市理论具有乌托邦色彩,在他看来,全球城市就是一个“别的地方”,是一个让我们感受另一种我们未曾经历过的生活方式的乌托邦,而这正异于萨森将现实中的城市,视为全球社会经济中的一环。不过二者似乎又有相似之处,比如在“五月风暴”中,列斐伏尔的学生在巴黎街头发动政治自由运动,试图从资本主义的束缚中释放一些政治自由空间。

  译者:张钟萄

  作者

  萨斯琦·萨森

  Saskia Sassen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全球思想委员会成员,全球化研究和城市研究的领军人物。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萨斯琦·萨森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