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琉璃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在商周就有记载,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然后制成琉璃。唐朝韦应物《咏琉璃》中描写“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就传达出琉璃灿烂夺目的诱人风采。
据说,古法琉璃是公元前493年越国的范蠡铸剑时发现的,被越王命名为“蠡”。之后范蠡遍访能工巧匠 ,将“蠡”打造成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同年因为战事,西施前往吴国和亲,不得不舍情取义,临别时将“蠡”送还。传说中西施的眼泪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到泪水在其中流动,被后人称之为“流蠡”(琉璃谐音)。故事虽然凄美,但却为琉璃增添了无限神秘色彩。
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只在传说与神怪小说里有记载,《西游记》中的沙僧就是因为打破一只琉璃盏而被贬下天庭的。
琉璃,沉积历史的华丽,她穿越三千年的时空,以内敛的丰富保留着不可磨损的色彩。那如歌如泣的色泽流动,仿佛还在诉说西施泪别范蠡时的凄凄切切,晶莹的泪花滴落于胸前的信物“蠡”上,这铸剑时的坚贞之物,也为之动情。“流蠡”之称,由此而来。
古法琉璃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火里来、水里去,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古法琉璃的精品制作,相当费时,有的光制作过程就要十几二十天,而且主要依靠手工制作。当中的各个环节的把握相当困难,其火候把握之难更可以说是一半靠技艺一半凭运气。与现在的玻璃制品,从制作工艺到成品,都有很大的区别。
自古以来琉璃的冶炼技术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琉璃制品一直是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很少见。到了明代,所制得的琉璃已经很不通透,被称为“药玉”,但即使是用很残缺的工艺制出的琉璃,依然受到品级的保护,《明制》载:皇帝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上才能佩戴。
近日,国枰拍卖公司有幸征得琉璃手镯一件,该件手镯的直径为7.5厘米,重量约为28.8克。该手镯制作工艺极具难度。该手镯散发出深红色的光,其颜色来自于天然材质,手感厚重,做工精细,流转着水纹,像是同时吸纳了森林和海洋的灵气,温润而柔和,满腹灵气。整体造型与色泽、纹路都充满意境之美。 是十分难得的琉璃手镯收藏精品,有意向的藏友欢迎和国枰公司取得联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