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万物互联的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放眼全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成为国际社会的新特征。新思想、新发明、新技术大量涌现,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更推动我们对世界投以新的认知。
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给予我们方便快捷,优化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现实问题,比如视觉图像信息泛滥,再比如网络游戏,电视,商品广告,疯狂制造着各种图像信息,像洪水一样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孩子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被淹没在光怪陆离的超级消费文明当中。
他们玩耍的时间、空间和交友都被现代科技制造的强势生活状态所剥夺,成为了一个个不折不扣的“小低头族”,他们的个性、创造性也在大环境中不觉被扼杀。
想要改变现状,并不容易,如果孩子一直在这样的状态,将是极其可怕的,但是借助艺术教育,作为改变世界的力量,效果就不一样了。艺术可以充分挖掘孩子的右脑潜能,使直觉与抽象,情感与理智,非理性与理性达到平衡,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和创造力得到全面的、系统的开发,为未来的人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英国教育部提出艺术启蒙能够造就出富有适应力和创造力的人,艺术修养不是指孩子画画有多好看,而是他们可以通过艺术感知世界,表达自己,学会感性体验,然后在成长中迅速适应环境、接受新鲜事物。
其实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颗美学种子,他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色彩,他们能本能地领悟,因为他们对世界还有一颗惊奇之心。他们欣赏机智、幽默,甚至怪诞。他们不懂科学、文学、哲学、艺术,但他们有一种未经败坏的观察力和无所畏惧的表达力。
如果人类的心理中没有保持了某种“内在的孩子”,世界上大概就不会有各路神明,也不会有宗教、艺术、诗歌、科学、哲学,因为所有这些人类的创造都源于在某种现象面前某种孩子气的惊奇感。这些孩子气的欲望、梦想、失望,并没有随着成年而终结,而是延续我们的一生。
对一个孩子来说,更是需要在艺术的环境中长大。对艺术的精神性追求始于童年,当基本生存需求被满足,安全感等基本心理需求被满足,对艺术的需求就自然生长起来。所以孩子从小接触的艺术层次将为其终身对美的理解和追求起决定作用。
孩子对于艺术的敏感度强于大人,对于故事性和想象力的兴趣重于真实世界的还原,因此,不拘泥于写实的形体,不受限于真实世界的色彩,那是属于孩子的世界。
在童心的世界里,美好的天性总会让世界闪闪发光,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步履不停,将快乐美学进行到底!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