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艺术博览会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一个大型的展览空间?一次难得的销售机会?一场精彩的艺术盛宴?一层通往更大市场的台阶?亦或是一个藏家“大丰收”的集会?……毋庸置疑的是,站在艺术市场不同角色的不同角度来看,艺博会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身份。
作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创始人,郑林站在画廊主的角度对于艺博会是如何看待的呢?
9月25日,在艺·艺术市场沙龙第四期在势象空间举行,我们邀请了势象空间创始人李大钧、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创始人郑林、收藏家汪海涛、星空间创始人房方、在艺APP创始人谢晓冬,以及策展人、北京当代艺术总监鲍栋先生以“艺术博览会,角色变了吗”为主题共同探讨了画廊与博览会的发展,本期推文我们将呈现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创始人郑林的观点。
我每年要参加十家左右的博览会,比如以今年来说,一月份的台北当代、纽约的Frieze、新加坡博览会,春节期间还参加了日内瓦博览会,以及3月份的Art Basel香港,韩国的釜山博览会,鲍栋老师的北京当代,还有刚刚结束的深圳博览会,可能接下来又是一系列的比方说艺术雅加达,上海的ART 021、西岸艺博会等,之后会有巴黎、台北等博览会。
其实参加博览会对于画廊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目的,第一当然是作为画廊的品牌宣传,因为你代理的艺术家是什么水平、什么层次、什么影响力,整体呈现的专业性,能够让别人一看就知道画廊是个什么定位、标准、级别。第二当然是销售作品,不卖作品的话那花这么多钱参加博览会就太冤枉了。第三是建立新的藏家系统,因为画廊在自己本地空间展览,收藏人群是比较固化、稳定的,他们都在同一个圈子内。但是参加不同地域的博览会就能见到来源于不同区域、方向和定位的藏家,这些藏家的血液是最新鲜的,而且不存在培养的问题,它可能带来一些重要的、有很强购买能力和意识的成熟藏家成为我们的新藏家。
实际上全球顶级画廊参加一次高级别的博览会,差不多五天之内能卖一个亿人民币左右,也就是说花100万的成本,卖1个亿的作品,而且是卖给不同的新老藏家,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全球顶级的大画廊愿意参加重要的大型博览会。以我们自身来讲还是希望尽量地参加一些顶级的博览会,所以像香港Basel,迈阿密Basel、纽约的军械库,还有纽约的Frieze我们差不多都完全渗透了。
中国的画廊,在管理和经营中其实有一个误区,以为只做实验性的当代艺术才是当代艺术的画廊。
实际上全球重要的顶级博览会,里面参展的画廊1/3是做二级市场的,也都是一百年的老画廊,他们为什么能卖一个亿?就是因为他们代理的艺术家起步价最少、最便宜的都是几十万美金,正常是一两百万美金一件作品,卖得贵的是一千万到两千万美金一件作品。实际上瑞士Basel也是一样的,包括英国的Frieze,他们卖的都是像毕加索这样一百年以前的艺术家,最少的也是五十年左右的艺术家,其中有一部分(艺术家)已经去世了,还有一部分(艺术家)也已经是老得不能再创作了。
而在我们心目中为什么这些五十年、一百年以前的艺术家就是现代艺术,不属于当代艺术范畴,就不能在当代画廊做了呢?实际上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唐人最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开始建立老一代的、偏当代的艺术家来建立合作关系。我们不可能永远只做年轻艺术家,因为在价格系统、包括艺术家的培养上这都是要费很大的劲,吃很大的亏。一个艺术家到了50岁,前面的30年都是他的成长过程,如果画廊能够跟他合作,那就是捡到一个大宝贝了,因为在他30年的成长里画廊没有付出代价。但是要把一个20多岁的年轻艺术家变成顶级的艺术家,让他大红的话,那得付出多大的代价,得费多大的心力?
我觉得现在北京的博览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局限于本地的画廊和本地的藏家。而不管是欧洲的几个大的博览会,还是香港Basel,还是新加坡的一些博览会,他们邀请的和实际参加的画廊与藏家还是更全面、更多元化一点。就比如汪老师讲到洛杉矶第一届的Frieze,当时虽然只有60多家画廊参展,但他们绝对不只是洛杉矶或者美国的,而是全球的画廊。
在北京做博览会,请来的画廊都是北京的或者是中国本地的,藏家系统是重叠的,艺术家也是重叠的,这样一来它就增加不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不了新的藏家系统。因此北京本土博览会的功能对于我来说是无效的。
大家都知道国内的市场这两三年不太好,确实藏家买的少了,而且也不容易有作品成交。但是唐人这几年我觉得还可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2015年以后展开了重新的布局,比方说北京空间的改造、香港空间的建立、曼谷空间的建立,而且开始面向整个东南亚,代理东南亚的艺术家,和东南亚的藏家、美术馆机构互动。香港唐人就是我们率先走向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一个平台,除了中国顶级的艺术家以外,全球范围内顶级艺术家和我们都建立了合作关系,所以我们实际上在这三四年里形成了多元、立体的结构关系,不会仅仅依赖中国的藏家了,我觉得这是我们这几年成功的一个关键。
北京的博览会怎么才能做大做强,这就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了。
我觉得第一就是要专业,有没有更高更强的专业性,对全球的画廊、艺术家生态以及藏家系统了不了解,这是第一重要的。第二就是资本,你有没有能力、能动用多少资本来做这个博览会?你能不能一起步就做成一个国际化的博览会?其实鲍栋当时提出创立北京当代的时候我是建议不要开博览会,因为北京已经太多了,虽然大家互相支持可以把气氛做出来,做得很好,但是你要产生经济价值,真正把国际范围的大画廊和重要的藏家请来真的是不容易。北京实际上还是有可以做大的资本,因为北京毕竟是全球第三大艺术市场,而且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然也是当代艺术的一个核心点。不管是北京、上海,或者深圳,很多当代艺术的重要画廊都已经到了中国的边上了,但是不会进入中国,这其实主要还是关税的原因。这么多大画廊在香港,即使有很高房租也耗在那里,说明他们对亚洲的市场、藏家系统还是有想法的,所以并不是他们不愿意参加,而是没有办法让他们来,我觉得这是观念性的问题。
从价格角度来说,同样做一个博览会,展位、招商和人员的成本要花个500万到700万,但成交率、邀请的展商和能收的画廊的钱是多少?如果博览会做不大的话,自然就降低了收益,你甚至是赔钱在做。但是如果把国际化的范畴建立好,还邀请了基于全球的藏家和重要画廊进入这个系统,你的门槛就高了,展位费自然也可以收高。
比方说台北第一届台北当代博览会收的展位费一点不便宜,差不多和香港Basel比较接近了。它的创始人其实是香港Basel最早的创始人,马上要开始的新加坡博览会也是他在做,所以我觉得博览会和画廊一样也是需要资源,需要专业性。
现在有一些很好的画廊慢慢退出了博览会,其中的原因我确实很好奇,我也研究过,我觉得应该是他们走入了一种误区,没有想清楚。我觉得既然有资本就不应该放弃博览会,为什么要放弃呢?一个好的画廊又代理很多优秀的好的艺术家,最好的方式肯定是放大他的成长空间,而且要扩展他的藏家结构,而参加博览会可以做到这些。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参加博览会了,你代理的艺术家最后肯定会有问题,因为他们只能在有限的区域做展览,没有机会参加博览会,没有办法进入新的市场,但是艺术家还是要生存的,那也许一部分就会脱离这个画廊,这是画廊不参加博览会潜在的最大危险。现在全球的重要的大的画廊,几乎是全球最重要的博览会都是全部参加的。
实际上我觉得一个画廊最重要的就是艺术家的资源,拥有艺术家的资源才是最珍贵的,你需要想办法怎么把它做得更强更好。但是如果艺术家资源你都控制不好,他们一旦流失,对于一个画廊来讲就没有生存的可能性。
沙龙策划:刘霞
编辑:周怡
文字:郑林发言整理
图片来源:在艺App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