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欢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陈海良老师
从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的评选中暴露出一个问题,书法的基础教育越来越薄弱。平时该做的一些功夫,比如经典性的字帖应该要临的,却临不好。
这一方面可能由于临帖的时间不够,更主要的是方法不对,他的老师也就是书法传承人水平不够。因为传承者的书写技术、书写意识、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审美的高度出现了明显偏差,就导致经典作品在临帖过程中间没有得到好的表现。
临得好的当然也有,但都是有一些学院背景的作者。大部分人对经典作品的味道吃不准,让我们感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书法爱好者到一定的年龄,又要投稿,又要工作,所以经常会短期培训。短期培训也发现问题,大家只会去搞一些拼贴、放大临摹,短平快的那种手法。大家对经典作品细微的、趣味性的东西,理解得就少了、简单了。
有些作者喜欢做“死抠”的功夫,比如铁线篆好像写的人很多,写到后来都像工匠,像美术字了。而体现作者才情、笔性、笔墨情趣这样的作品不多。你要在古帖基础上进行发挥,是要看功夫的。发挥主要看情趣有没有到,笔性好不好,造型还要相对合理。
但是这样的作品不多,大家不敢发挥。大部分作品在实临与意临之间,既做不到有高度的意临,也做不到很严谨的那种实临。因为他要投稿,为了要选上,特别发挥才情的那种临帖他就不敢。
这就是临帖的局限性,和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

《王建诗》

草书作品赏析

草书作品赏析
(注:本文为陈海良先生参加全国第二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评委后的采访摘录)
陈海良: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唯一的一位楷书、行书、草书都获得过全国大奖并且连续获一等奖的书法家。
本文欢迎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