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瓷器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物质财富,每个时代的瓷器都蕴含了当时独特的时代特征与艺术风格,它凝聚了人们集体的聪慧与才智,同时也反映出当代浓郁的民族特色。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它集合了一流能工巧匠与艺术家们的心血,自古以来便备受珍爱,实乃收藏佳品。
元世祖忽必烈继承他爷爷成吉思汗的基业,改蒙古为“大元”,开创了世界历史上地域最辽阔的帝国。马蹄踏过的地方,渗入了另一个审美系统的最炫民族风。蒙古族崇尚蓝色,白色。于是,青花钴料“苏麻离青”跟随奔腾的马蹄,源源不断地从波斯运抵景德镇,这是青花瓷烧制的前情提要。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距今已有超过650年的历史。在当时,来自波斯的工匠参与了瓷器的烧制,原本就拥有雄厚生产技术的中国瓷器,有了这样的加持,青花瓷器大放光彩。景德镇作为最强生产基地,冉冉升起,各地民窑逐渐被赶超,以“瓷都”闻名于世的景德镇,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豆青釉青花、黄地青花、等衍生品种。缠枝纹是中国古代传统纹饰之一,是瓷器上最常见的纹样,,往往是以夺目的花朵作为中心,由细密的枝茎叶婉转缠绕,雍容而不失妩媚,在家用瓷中总不难找出这样的图案。不同时代下的缠枝花卉纹各有特色。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横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罕见。
梅瓶为什么叫“梅瓶”呢?近代有个叫许之衡的人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这样说:“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其实,梅瓶在宋代还有一个名字,叫“经瓶”。宋代皇家有讲经的习俗,每次讲完之后,皇帝招待大家吃喝,筵席上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元代梅瓶大都是在承袭宋制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完善。这个时候,一种由“瓷石 + 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被创造出来,于是青花器物的胎体变厚重了,造型也趋于饱满厚实。要是以造型优美程度论,梅瓶可算是古代瓷器中的第一造型了。
中国古代文化中,龙乃帝王化身,大吉之兆,象征权势与富贵。此青花龙纹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瓶身绘龙纹修饰,龙颈细长,小头硕身,张牙舞爪,形态生动,是典型的元青花龙纹风格,青花浓艳,缘及胎骨,釉为卵青色釉。此器造型秀美,做工细腻,云龙纹描绘得形象鲜明,特别指出的是,元代疆域辽阔,瓷器多以大器型为主,此梅瓶做工精巧,小巧玲珑,拿在手中,爱不释手,是元代青花瓷器中比较少见的器物。想咨询、了解的客户可咨询国枰拍卖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