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王苏平,扬州八怪纪念馆馆长。1961年生于扬州。1979年考入扬州国画院从事创作学习,师从王板哉、李圣和、吴砚耕、李亚如、薛峰等名家。1985年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师从吴冠中、阿老、庄寿红、刘巨德、戴顺智等大家。1991年浙江美院国画系高研班专修人物专业毕业,师从吴山明、刘国辉、唐勇力等画坛巨擘。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扬州书画研究院院长、高级美术师,扬州八怪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扬州八怪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历年来,作品多次在省级、全国美展中入展、获奖。先后被选送到德国、台湾、香港及新加坡、日本等地展出。出版有《中国美术—王苏平美术作品专辑》闲写春秋-王苏平中国画作品集》。主编出版《扬州八怪—黄慎诗画精品集》上下册、《八怪三杰——中国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作品集、论文集》《纪念高翔诞辰330周年、陈撰逢诞辰340周年中国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作品集》。
诗意的栖居
撰文|倪 悦 绘画|王苏平
画家王苏平最初给我的印象其实更象诗人的气质,与人接触的平和闲散中似乎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跟他相处久了才知道他是一个地道的乐天派,那种诗人式的忧伤或许只是他早年学画时,被那种特殊的年代和那帮学画的年轻人——“码头帮”,无意中沾染上的一种文艺气质,也是一种时代的铬印。
▲《归棹随花》尺寸:69×68cm
▲《月浸梨花图》尺寸:69×46cm
▲《晨雾刚刚退去》尺寸:110×98cm
有的人可能会随着岁月的更迭自然褪去了这种气质,与早年的青涩一起了无痕迹,有的人可能会与早年的梦想一起转化为一种别样的成熟;而苏平则似乎入戏太深,不知道是早年的哪一种美好让他难以自拔,不愿意舍弃青涩年华的执着与眷恋!是王瓒、顾迎庆、高定坤等一帮同学当年的书生意气?还是学画时街头巷尾偶遇的芳龄曼妙,在心中一直留存着的美好期待?总之,苏平似乎至今还没有消去早年的那沉醉和那淡淡的忧愁,尽管他很乐天,那淡淡的忧伤还是会爬上他的眉梢、挂在他的嘴角抑或浸出他的神色!
▲《青苹果》尺寸:110×98cm
苏平是一个极聪明、极灵敏的人,本来适合做诗人而他却做了画家,可他似乎也没太把画画当回事,只是他为人处世温和柔善的一种外化与表达。用扬州人的话说苏平过的快活日子,这快活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也不是因为拥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和美家庭,而是源于他的性情,源于他自己要快活、会快活,有一个会不断变换花样寻快活的心性。知道自己的年龄与身体发福不能贪吃好东西,可偏偏还要追求和讲究那些美味。在上班的路上时常会带几块烧饼两根油条,还不忘给朋友或同事捎上一份;总惦记着哪个街角的锅贴很香,不时拐个弯去买上两屉,一予二老、一予儿孙。有时候甚至会绕个大圈去买凤凰桥的猪头肉,大快朵颐;酒宴餐桌上,点菜配伍、品评优劣,十足一个食客,说是吃货或美食家似乎都不过分。写到这儿不免为他惋惜,如此好的味蕾与胃口,竟不善饮!如果再能海量豪饮,那真快活似神仙了。对美食、美味的无尽讲求,正是苏平舒适写意生活的一种诗意映现。
花 鸟 作 品 欣 赏:
▲《醉沐春风》尺寸:69×69cm
▲《秋趣》尺寸:68×68cm
▲《争艳》尺寸:68×68cm
▲《温馨》尺寸:68×68cm
▲《笑迎初阳》尺寸:68X68
▲《雪松》尺寸:68×68cm
▲《紫气东来》尺寸:69×68cm
▲《依依春心》尺寸:69×68cm
▲《烟花三月》尺寸:69×68cm
▲《烟花三月》尺寸:69×68cm
▲《小鸟枝头亦朋友》尺寸:69×68cm
▲《鸟鸣花竹间》尺寸:69×68cm
▲《风吹一曲》尺寸:69×68cm
▲《春日融融》尺寸:69×68cm
▲《笔底明珠》尺寸:69×68cm
▲《秋色》尺寸:69×68cm
▲《秋趣》尺寸:69×46cm
▲《明朗》尺寸:69×46cm
▲《朋友》尺寸:69×46cm
▲《紫气东来》尺寸:69×46cm
▲《碧瑶瑈玉》尺寸:138×69cm
▲《醉沐春风》尺寸:138×69cm
▲《篱间清影》尺寸:138×69cm
▲《繁花似锦》尺寸:138×69cm
▲《繁英紫玉图》尺寸:138×69cm
▲《惬意》尺寸:138×69cm
▲《紫气东来》尺寸:138×69cm
▲《风巢雪竹》尺寸:138×69cm
苏平丰富的内心,体现于创作亦同样是丰富且绚烂的,繁花密叶的春喧秋闹、浓妆淡抺的螓首蛾眉,即使是彩墨交绘的人物写生亦无不见出苏平的繁华心性。然而如此内心热烈向往繁华美好的苏平,却有着恍若出世的从容淡泊,缓缓的伏案勾写、点染烘晕,缓缓的轻行踱步、笑语诙谐,无不措急以缓、举重若轻,既见出他的聪敏灵慧更见出他的阅历修养。
▲《梅兰竹菊四条屏》
苏平早期学画正当一个富于诗意的年华,且有一个富于诗意的群体,漫游于富于诗意的扬州园林、街巷、车站、码头,对景、对物、对人,写形、写神、写心……而王板哉的散逸逍遥、李亚如的真挚豪迈,还有孙龙父、魏之祯、何庵之、李圣和、吴砚耕、薛锋等老辈书画耆旧的耳提面命与熏陶感染,无不让苏平的画笔融入一种扬州文化的氤氲与诗意。
“码头帮”的即景写生与东关旧宅的案头临抚,让年轻的苏平心生两翼,在东西绘画的碰撞与交融中感悟艺术寻觅自我。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央美研艺、国美寻真,而吴冠中、叶浅予、刘巨德与吴山明、刘国辉、唐勇力等师辈的不同影响,让他同时接受了南北两种不同地域与不同体系的绘画技法与艺术理念的鼓舞与激荡,并逐渐融汇沉淀出今天一种闲适从容的笔性与趣尚。与其说是老师的影响,倒不如说是苏平心性的自然流淌。
苏平是个有福之人,四世同堂的和美家境,风调雨顺的和谐馆风,温雅圆通的和气处世,再加上他轻勾慢染的和雅走笔,让苏平越发的淡定从容了。扬州本是一座富有诗意的城市,老扬州的人读书或不读书、写诗或不写诗,行走街巷、进出宅舍、谈笑家常……无不悠闲而有诗意。苏平自幼生长于富有诗意的城市,又颇有诗意地成长、生活、交游、工作……自然不诗而诗。想想也是,本来就在诗中,又何必写诗呢!人与诗化,诗化的生活,这也算是对诗意栖居的一种注解吧!
己亥长夏客次西方寺东园竹泉亭畔为苏平作,汗渍浸衣而长风过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