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艾青与国立西湖艺术院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一个迷惘的少年,面对着一个迷惘的中国。18岁,充满阳光、朝气、天真、幻想和渴望的年纪。1928年,18岁的艾青考入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绘画系。艾青终于离开那个陌生的家、陌生的父母亲了,也不用再担心父亲随时可能发作的大声训斥了。他用不着偷偷摸摸地去双尖山画画、写生了,多少觉得有一点儿自由!

他的油画老师是王月芝,中国画老师是潘天寿,水彩画老师是孙福熙,院长是著名国画家林凤眠。读了不满一个学期,校长林风眠看了他的画说:“你在这里学不到东西,去国外吧。”就是林校长这么一句话,艾青动了出国求学的念头。第二年春天,艾青和雷圭元、孙福熙、孙福源、俞福祚、龚珏等人,踏上了赴巴黎的路。艾青曾经说过,他到了巴黎,才理解了林风眠校长为什么叫他出国学习——要想开阔视野,提高思想境界,就得迈出国门。

虽然艾青后来成为了著名的诗人而非著名画家,但艾青一生对绘画有着自己浓厚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更收集了不少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等人的作品。
艾青喜欢在西湖边踽踽独行每天,在早晨吃稀饭之前,无论是水天一色的晴日,还是细雨罩住湖面的日子,艾青总是踽踽独行在湖边。 



孤山东北麓,有一座放鹤亭,是为纪念林和靖而修建的。艾青在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读书的时候,喜欢到放鹤亭走走,时而端坐时而远眺。站在放鹤亭望过西湖水面,有一个“新新饭店”。“新新饭店上面有两个红色的亭子,艾青先生喜欢站在放鹤亭看那两个红亭子。” 因为《艾青论》在诗歌理论界崭露头角的骆寒超老师,也不知道艾青先生看着两个红亭子时在思考什么。

有时,艾青也会背着画夹,远足到孤山的树林里,农村的田野上。苏堤上的一枝红挑一枝柳,孤山下的各种野生的树木、小草、山花,互相竞争着,也互相攀援着、辉映着。以它们各自的身姿,像粗细不一的线条,构成了一幅自然界的和谐的图画。杭州临近钱塘江,夏秋之日,早晨与黄昏常常有浓浓的雾气,在飘忽与迷蒙中闪过各种人的各种心灵。艾青是喜欢这种带着野气的景色的,他自己不也就是飘泊着的流浪者吗?傍晚,夕阳从宝俶塔尖下跌下山时,那幻变的火烧云和昏暗中带着辉煌的天色,也常常使少年艾青伫足而立,翘首而望。



年少的艾青已经流露出诗人的气质年少的艾青不善辞令,甚至有点沉默寡言,喜欢独来独住。在西湖国立艺术院,艾青一方面受到了比较严格的、系统的画画的训练;另一方面,却又不时地流露着他的更为显著的诗人的气质。他经常长久地徘徊于断桥桥头,在黑夜,远远地望着西子湖畔的各种窗户里透出来的光。仿佛在窥测、寻觅这世界和人生的另一个角落…… 

他在一个细雨霏霏的冬日的早晨,又一次来到西子湖畔,没有雨具,任一根根冰凉的雨丝走进心里去。他站在西子湖畔的一个墙角里,落下了冰冷的眼泪。不知道眼泪是为谁而洒落的,为这早来的冬?为这凋谢的花?抑或是想起了草棚中凄凉度日的大堰河?对了,那边的池塘里,也是有荷花的。但农民哪有心思赏花呢?他们是为了吃藕,为了填饱饥肠呀!……



他在孤山下小树林中踽踽独行的寻觅,在断桥桥头思前想后的徘徊,就已经很像是一个愤世疾俗的诗人了!再加上他对画画的爱好,他从学画中得到的捕捉、描绘形象的技巧,以及各种线条的交织,各种色彩的对衬、渗透、组合,都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作了具有艾青自己的鲜明特点的准备。有一天,艾青的校长林风眠先生对他说:“你在这里学不到什么的,到外国去吧。”其实,林风眠先生已经看过艾青的几幅水彩画。他显然发现了这个青年学子的才华,才会说出这一番影响甚至决定了艾青一生道路的话。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