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最高学问境界无疑是由法而理,由理而道。老子曾经说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叙画》道“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此中“太虚”即为“道”。也有明白人说“圣人含道暎物”,“山水以形媚道”,山水画往往会被视为是中国的象征。有缘得见大愚老师的《新富春山居图》切实体会到何谓“自在通达,笔墨自在”。
自在而通达,首需要去俗。根据老庄哲学,中国画离世俗越远越好。尤其是山水画,最好是遵循“天人合一”的思路。人间烟火越少越好,实现“天人合一”。和现如今生态意识很相似。《新富春山居图》不追求快节奏,而是追求静而散,如行云流水,就如同宋人认为“五日一石,十日一水”,这就是一种状态。是一种轻松、沉静、缓慢的艺术。它就如同太极拳,无穷无尽,棉里藏有针。它使整个身体通畅而强壮,心灵健康。中国传统山水书画一直以来长于净化心灵、陶冶智慧,也因此,儒家认为培养理想人格的手段就是琴棋书画。事实也的确如此,书与画确实可以“洗涤烦襟,破除孤闷,释放躁心,迎来静气”,是延年益寿,祛除病痛的良药。
从画作上可以看得出画家的心境。大愚老师的书画从未试图用来取悦于他人。通常,那些往往试图取悦观众的作品都会有刻意的“做”。情不真不能被感动,甚至自己也敷衍了事。怎么能感动观众呢?个性要达到一定的境界,光靠才华是不够的,还需要知识、修养和生活经验,这也体现了中国笔墨的特点文化。中国书画需要一个知识的平台,而且没有文化的滋养,他们就失去了根基。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人们对画家有着一种相当严厉的批评就是庸俗,通常认为“俗病难医”,不过在清代,王概层明确指出:“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矣。”意思是说“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去世俗的俗气。读书多了,书生气就多了,世俗的气息就少了”。
笔墨文化是源于中国哲学的精神艺术。笔墨表现的“精神意象”与从自然到二维平面的“形象”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中国山水画不是“风景画”,而是“山水画”。这是因为墨水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描述自然。中国画首倡简约的原则:用墨或极少量的色彩来描绘物体的二维画,并节省空间。这就是艺术中简约的原则。大愚老师的艺术作品不像西方古典油画那样细腻逼真。然而注重的是“神”,而不是“形”。为了这个“心象”,即使牺牲了形象。形象被牺牲了,中国人得到了“精神形象”。庄子认为,对于个人来说,一切存在都是虚幻的。只有画家自己的生活才是唯一可以把握的真理。这种生活和生活本身的各种情感也有点昙花一现。情感的痕迹留在纸上,变得可辨认、可感知和可玩味。
大愚老师把自己作为自然表达的基点。他相信自己的内心体验,相信自己已经看到了宇宙的本质,他不经思考而在写作中所揭示的韵律和形式,才是大自然最真实、最深刻的韵律和形式。因此,他表达了这种主观感受,形成了一种意象,即“心理意象”。由于心理意象的存在,对心理素质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是自然的,人体也是真气的流动。笔法要充满生机,如行云流水。修为不足,难以克服。然而,一个渴望得到别人称赞的画家,往往表现出高超的技艺。因此,气的培养是中国画家的工作。他们应该能够保持气的脉搏,保持笔的自由,并保持精神平静,便是心神高远笔自深厚,心境旷达境自高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