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乌斯·麦勒于1992年在瑞士卢森创办了麦勒画廊,1995年他受好友、时任瑞士驻华大使乌里.希克邀请来到中国,从此开始深入探索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将一批中国艺术家推向国外。当时中国几乎没有当代艺术市场,欧洲市场也并不认可中国的当代艺术,但麦勒看到了生根于这个土地的艺术的生命力,希望在西方建立一个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对推动中国早期当代艺术发展而言,国外藏家和画廊可谓功不可没。
直到2005年,麦勒画廊在中国设立了自己的空间,麦勒的儿子小麦开始接手北京空间的运营。凭借国际化优势,它承担着双向交流的工作——既要把国外的优秀艺术家推荐给中国藏家,也要把中国的优秀艺术家推向本土和国际。这当中,中国艺术家占了60%的比例。麦勒代理的艺术家既包括像王兴伟、谢南星、邱世华等知名艺术家,同时也有鄢醒、程然、李钢、周思维、胡庆雁等新锐艺术家,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摄影、影像、装置及行为等多种艺术创作形式。
小麦直言发现新艺术家的过程就像寻找爱人。这种“邂逅”可能是通过朋友介绍或者自己遇到的展览,看到其中有意思的作品,你就希望更多的了解这个艺术家在做什么、是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创作方向、对生活有什么看法等等等等。从初次看到一个新艺术家的作品到决定开始合作之间会有两三年的观察期,这个过程不为人知又耗费心力。
麦勒画廊前两年为艺术家曹雨举办的首次个展可能让很多观众都记忆犹新。我非常喜欢曹雨在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展上的作品,而麦勒恰恰很快就签下了她。那天兴冲冲前去看展,从外面拉开画廊的大门把手正要进去,突然发现手上沾满了乳胶状的粘稠物,对这种意外的“状况”始料不及。后来才知道大门把手上的粘稠胶状物是凡士林,属于展览作品的一部分,每个进来的观众都经受了它的“洗礼”。这似乎是艺术家和观众打招呼的方式,一种相当另类的体验。
小麦认为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是催生艺术创新的最主要的源动力,对于无论是藏家、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还是媒体,麦勒画廊都希望能传递开放交流的心态和行动,以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同行。
邱世华个展“空/不空"展览现场,麦勒画廊北京,2020 (图片来自麦勒画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代理艺术家部分作品
王兴伟 / 养蜂人之子——画家廖国核 / 240x200cm / 布面油画 2017-18
WangXingwei, SonOfTheBeekeeper, ThePainterLiaoGuohe, 2017-18(图片由麦勒画廊惠允)
麦勒画廊成立于1992年,一直致力于在国际领域展示和传播当代艺术,涵盖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行为等多种艺术创作形式。画廊在瑞士卢森和中国北京开展工作:管理中心位于瑞士,地处北京的空间已成为国际收藏家、策展人以及艺术爱好者熟知的聚集场所。画廊的艺术项目涉及来自中国、欧洲和美国等地的著名艺术家及新锐艺术家。
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麦勒画廊进驻中国当代艺术界,成为国际上最早深入探索中国当代艺术的画廊之一;今天,这些与画廊合作的艺术家已成为在国际高层次当代视觉艺术话语界的参与者。在过去的岁月中,画廊自始至终地支持着如Tobias Rehberger(亚洲)、邵帆、谢南星、邱世华、Not Vital和王兴伟等一批已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另外还代表如程然、陈飞、李钢、胡庆雁、Christian Schoeler、Julia Steiner和鄢醒等一批新锐艺术家。
艺术家驻地工作室为西方艺术家提供在中国短暂工作和生活的机会,鼓励他们与中国艺术界进行广泛接触。这些知名或新锐艺术家在项目期间都会创作一个专为北京空间实施的艺术展览项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