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老啟 / 北京
書畫的收藏是一種文化,一種滿足,一門學問,一種樂趣,一類綜合學科。但又是一種投資,這種講法在國內只有一、二十年,但是在海外,確實是把收藏當作為一種投資,一種保值和升值的工具。
據史資料,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當時的文物商店稱之為古玩市場,吳昌碩的一副對聯一般賣到4至6元人民幣,現在這樣一副對子賣到3萬元,也就是說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裡,吳昌碩這樣一副對子的價錢漲了7000到8000倍。五十年代,在文物商店買重4兩左右的田黃石約30至50元人民幣,現在這樣一方田黃石實際價格在30至50萬元,在四十年中這樣的田黃石的價值漲了一萬倍。六十年代,在北京買齊白石的扇面,上面繪有草蟲的是5元一張,而現在這樣一幅扇面至少要5萬,三十年後,這幅扇面漲了一萬倍。所以我們說收藏是投資和保值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
我認為從字畫印的收藏來看,前景是樂觀的。收藏家千萬不要擔心現在做收藏家是否太晚了,好東西都給人家收完了。天底下沒有這個事情,什麼時候做收藏家都不晚。我有一個分析,搞收藏有小風險,但是有大利益。從歷史的角度來講,是一本萬利的。我開頭已經講了,書畫價格成千倍,成萬倍地增長。改革開放以後,面對的是整個世界,我們國內的市場又是非常寬廣的。我有一個估計,中國13億人富起來了,我們收藏家如佔百分之一,那就是一千三百萬的收藏家,等於整個上海市的人口。如果一個畫家一生可以畫2萬張畫,書法家一輩子大概能寫5萬條字,篆刻家一輩子也就能刻一萬方印。面對一千三百萬的潛在收藏隊伍,按照比例算,幾百個人才能分到一位原作家的一件作品,而且2萬張畫中的一萬張如果已經在博物館等機構單位,留下來的可能只有一萬張在社會上流傳,再加以自然與人為的損耗。總體上是供小於求的,奇貨可居的,所以書畫收藏還是大有奔頭的,前景非常樂觀。
畫家的名氣越大,作品越少,價值的翻番程度就越高,謝稚柳先生早在九十年代初跟我講,張大千死之前跟他家人講,趁我還沒死,趕快把我的畫賣掉,死了以後就不值錢了。誰知道,張大千一死,畫價沖天,幾百倍、幾千倍地往上漲。當然,這僅僅是從經濟角度,而書畫作品還自有其觀賞陶冶的功能。
我們收藏書畫印,需要防止進入一個誤區,就是只收老的,不能收新的;要收死去的,不收活著的。實際上這是一個極為錯誤的道理。你們看,清末吳昌碩的畫不會比明末董其昌便宜,當代張大千的畫也不會比董其昌的便宜。所以,收藏家的視角不同,他收的範圍決定了他收藏的範圍與人選,而不是一般認為的收老的、古的,就有利於收新的。
正是鑑於上述理由,我在2007年以非常合理的拍賣價格開始收藏中國畫家袁進華的當代水墨作品,而五年前更是以今天看來無比前瞻性地關注和收藏了台灣女書法家、篆刻家湯雅琁的作品,十多年來我以較小的投入開始進入收藏書畫印,且取得了優厚的業績。特別是選準跟踪的這兩位藝術家,其一因是在世藝術家首先是解決了作品“真”的問題,其二是這兩位都是年富力強,接受過完整的學院派教育,師承有序具有旺盛的創作激情和足夠的成長空間,其三是目前他們都已建立起了國際和區域性藝術影響力,如袁進華的歐美區知名度和湯雅琁的亞太區美譽度。
我想總結一點個人的體會,即:收藏家必須具備四種能力。
一、眼力:沒有眼力不足以言真。
二、財力:缺乏財力不足以言精。
三、魄力:緊要關頭,能當機立斷。
四、毅力:創造機緣,收穫極品。對一時不能到手的好東西,要有耐心,最終瓜熟蒂落,功德圓滿。
書畫創作,收藏,在中國有很悠久的歷史,可以說是非常浩瀚而深廣的海洋。任何一個喜愛收藏的人,儘管跳到這個海裡,一輩子所能遊過的線路、面積,想來也只是海之一勺。然而,只要我們心誠地跳下海去,在游泳中學游泳,陪伴藝術家一起成長,那麼我們一定會有巨大收穫。
作者:尤是妙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