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功勋艺术家》——著名画家杨海剑

杨海剑,号古剑山人,蒙古族,一九四七年五月生于重庆市,中国溶洞山水画家。2000 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论文集》其中“我与溶洞山水画”的论文,在美术史上首先提出对溶洞景观的中国画命名——溶洞山水画,这是空前的。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评为中国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名家名画。

《奇洞漫游》规格(96Ⅹ178)Cm作于2015年



中国书画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勋人物。先后入编多个出版社出版多种刊物、互联网、电视台以及溶洞山水画、山水画和花鸟画均入选过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中心、李可染画院、民族文化宫等展出。

《双柱擎天》规格(138X68)Cm作于2016年



入选 2017 年 CCTV 央视高清“一带一路”优秀书画展播。2018 年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学朮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评为″中国艺术大师"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第十八届中国世纪大采风年度人物总结表彰大会暨 CCTV 电视人物颁奖:杨海剑获中国当代书画十大风云人物。被《人民日报》评为 2020 年度最具升值潜力艺术家。2020 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区域改革发展研究所经济研究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溶洞山水画艺术传承研究,课题负责人杨海剑,已通过有关专家组审核,准予结题。2021年中国艺术家杨海剑在如下海外媒体展播一一(阿联酋新闻、美国新科技、英国卫报、纽约每日新闻、洛杉矶时报、美国时代周刋、华尔街日报)。

《鬼斧神功造芦笛》规格(96X138)CM作于2016年



《自然奇观笔墨写意—杨海剑的溶洞山水画》——徐恩存

艺术创作在总体上说是心灵对外界事物反映的结果,这是一个经由心灵作用,使外界事物精神化与艺术化的过程;山水画的创作更是如此,自然的奇观,在画家的笔下几经删繁就简与剪裁整合,成为画面有限空间的无限表现,所谓“胸中丘壑”正是如此,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是如此。

画家杨海剑在20余年的探索,实验中,始终以溶洞景观为主题,矢志不渝,锤炼着溶洞景观的形式,笔墨与神奇境界的表现。苦心人、天不负,在漫长的岁月中,他终于成熟了自己的艺术,终于在面对溶洞景观时就得了笔墨表现的自由,使杨海剑的艺术得以上升到新高度。

规格(96X178)Cm作于2O17年



溶洞景观的神奇形态,作为绘画题材曾有不少画家涉足,但都没有象杨海剑这样专注于这样的题材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在杨海剑的作品中,看到了他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心血。

阅读作品,不难发现,以写意手法去表现溶洞的如梦如幻般的造型,是对画家的挑战;杨海剑在作品中,多以写生素材为基础,所画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等都有现实依据,因此,在他笔下的溶洞景观,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成熟在胸,而且,他以散点透视去处理不同方向的光源,以表现造化的瑰丽多姿,都是十分独到的。

规格(96X178)Cm作于2O17年



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等溶洞形象在创作中必须要转换为水墨意象,这是一个既无前人经验可以借鉴,又无现实技法和规律可循的课题;但杨海剑终于较好解决了溶洞的笔墨表现与水墨写意的结合问题,我们看到,他以小写意的手法,自由而放松勾勒出钟乳石、石笋等意象,笔线在短线、曲线、弧线、折线或积点成线的方式中,灵活变化与交织,很好地把钟乳石、石笋等不规则的形态给以感觉性的表现;应该说,杨海剑笔下的写意钟乳石、石笋等意象,并不是逼真的写生的描绘,而是从感觉与印象出发的写意,这样,不但符合山水画的规律与本质,而且更能体现溶洞景观的丰富与复杂。

《碧水仙境》规格(138X68)Cm作于2018年



数十米长卷的溶洞作品及其他表现溶洞作品的完成,都立足于当代文化语境的定位与出发点,因为,溶洞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杨海剑不但在笔法,墨法和水法上,交融使用,尽可能最大限度发挥水墨材质的功能和优势,因此,在他的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在笔法上,他极注意线条的变化,即很少用长线,多以波折,提按与顿挫,来表现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堆叠、沉积与倒挂,垂滴等意象,并在交错、倒置、并列与大小中,展示溶洞美感的奇特性,特别是在疏密的组织中,可见画家把握复杂对象的掌控能力;在娴熟地把握用笔、用线之后,画家又以用墨、用水的方法,渲染了气氛,在墨的干、湿、浓、淡,以及用水破墨、墨破水,浓破淡、淡破浓等变化的手法中,造成了画面多样统一和丰富性、神秘性,进而产生的效果。

《此处无声》规格(96Ⅹ178)CM作于2020年



为了营造画面效果和强化溶洞地质、地貌的美感,杨海剑在线、墨、水色的结合与互动中,渲染了溶洞的奇观,特别是他用色时十分注意多个光源和散点透视的效果,为水墨画的黑、灰、白的层次,增加了视觉的新层次和美感,使溶洞景观在作为山水画的一个样式,不但产生了“造化无极”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自然的鬼斧神工,还让人联想到溶洞景观的瑰丽、奇妙与神奇。

《泰安地下龙宫》作于2021年



在溶洞景观的形式处理,笔墨处理与总体把握上,杨海剑始终遵循的是山水画的“三远法”——平远、高远、深远。以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进行三远法的变化和整合,做到了以溶洞折射天地宏观之壮美,以黑、白两色的变幻折射出万物的规律与本质,致使其达到移步换景,景随人动的效果。

面对一个题材,若没有勤勉加寂寞的精神,是难以有所突破和创新的。杨海剑正是20余年如一日的探索与实践,终于收获了初步的果实,这是难能可贵的,在艺术的道路上,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

《水洞奇观》规格(96X178)CM作于2021年



在溶洞景观的创作中,杨海剑投入了全部精力,他把自己的艺术理想,追求、情感等都凝于笔端,并进而完善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技法,得以自如的驾驭它,自由地进行自己的创作,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当然,杨海剑并未满足取得的成绩,他正在新的阶段,开始新的探索,我们祝他成功。

(徐恩成教授—首都师大硕导、天津南开大学博导、前《中国美术》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画家、中国美协会员)

《地下龙宫》规格(96Ⅹ178)Cm作于2O21年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