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治印欲工,行书、白文印
.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从物质世界来讲,人类创造了许多前所未见的事物,从哲学与物理来说,这些事物并没有超出存在久远的物质世界规则。看起来新鲜出炉的事物,只是在面貌形式和运用方式上做了改变。人类的创造当然是可喜且值得肯定的,但不代表着超出了物质世界、超出了生物界。值得骄傲,但不能自是自负。
人类始终在物质世界中,是生物界的一份子,脱离物质的世界,破坏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仅靠自以为是并不能维持任何一个个体的生存。
.
.
.
直接将主观与客观看作是两个完全割裂的世界,就如同将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割裂开来,将高于光速和低于光速认为是两个世界一样,都是主观臆测的想当然。世界是统一的整体,浑然为一,人的主观仍然是以客观世界的一份子而存在着,在认识思考时我们可以将主观与客观分别开来,但要谨记它们始终是一体的存在。
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人类只是渺小的组成部分,人类的美感与精神思维也是这个世界的一小小部分。有幸站在生物食物链的顶端,要归功于人类思维与文化的发展,但这些思维能力并不是凭空降临到人类的头脑中的。显而易见的是,具备思维能力的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就具备了丰富的基础思维、情感与美感能力,人类的思考能力并不独特。
自然的人化,显然不能用来说明动物对美的感知现象,那么这种解释就是有局限性的。先入为主地将思维、美感限定为人的特有能力,显然会阻碍对美本质真相的探索与认知。
.
.
.
美能在简单的事物、感觉中产生,其本质就必然是简单的。
我们不能准确认识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美的难以发现和观察,反而是由于处处都能发现美。就如同戴上有色眼镜,看到的任何东西都带有了颜色,既无法将这种颜色的来源与千变万化的事物联系起来,又不能与自己的理性的思考或感性的直觉联系起来,这种苦恼的根源,不过是因为忘记了眼镜的存在。
人类神经思维系统的美感体验,与所有感官与神经活动伴生,只要用这个系统来感受思考,就可能有美感产生。来自外部世界的感官信息与内部思考过程都会有美感产生,以任何外部事物与内部思考内容来定义美感都是片面不合理的。
.
.
.
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无论是生物的繁衍进化,还是人类的发展进步,物质的世界以及同样有着物质本质的精神文化中不断有新事物出现,随之而来的新的感受与思考,新的美感体验,这是审美对象的更新变化,并不是美感本身的更新,美感一直在那里,只是感受的对象在不停的变化更新罢了。
所谓新感性,只能算一个生造的概念,将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纳入到原本就偏颇的美理学理论中,在这些狭隘理解的语境中算是新的概念,但对于客观真实的美与美感来说,只算比之前认识得多了一些罢了。
至于说功利与非功利,这是与美感不相干的认知属性,功利的行为事物依然可以感受到美,非功利的行为事物,也有不美的存在。将功利与否与美感挂钩,就是犯了有色眼镜看事物的毛病。
.
.
.
.
《杂感》
清·黄景仁
.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
.
.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