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央视“2013乡土文化风采榜”年度人物——朱炳仁

  开场讲演:往西看,峨眉金顶,霞光万道;往东看,江南铜屋,瑞气千条;看苏杭,金光闪闪,雷峰塔;望台湾,神采奕奕,同源桥;不是别人,正是国家级美术大师,在铜领域唯一的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铜雕大师——朱炳仁

  主持人:朱先生您好,大家都说您是中国唯一的铜雕大师,但是铜器在老百姓这,可能是一种断

代的文化了,那您能告诉我们“铜”在您的眼力究竟意味着什么吗?

  朱炳仁:铜,是一种金属。我们常见的金属:金、银、铜、铁、锡,铜在里面占有什么位置呢?我在想,我们人类从土地上、从岩石里面开采出来的第一种金属就是铜。

  主持人:那我们人类获取的第一种金属就是铜对吗?

  朱炳仁:对。它是人类获取的最早的金属。同时大家知道,大禹制九鼎,我们有句成语叫做,一言九鼎,那么九鼎为什么不用石头的?为什么不用陶的?而要用铜的?大禹把这个九鼎在这上面刻上九州的山川风貌,把这个铜的九鼎,作为他权利的象征,同时也是我们祖国统一的象征。所以我们现在的祖国就叫九州。

  主持人:谢谢,您总结的太好了。您这种表达方式不但说的很到位,而且让我们知道铜是多么的独一无二!那刚才在片中呢我们也看到了,您做了一个3000多平米的铜屋,美轮美奂,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是免费参观的。

  朱炳仁:因为我做了很多的铜建筑,包括桂林铜塔、杭州雷峰塔、峨眉山金顶、灵隐铜殿等等,那么我在想,那么我能不能做一个老百姓能当做家一样的建筑,用铜来做。

  主持人:那它能摸到得到,让铜走进老百姓的生活。

  朱炳仁:让我们老百姓能非常闲逸的在同屋里面抚摸它,可以拍照,可以在铜椅上坐下来享受,非常亲切的和铜的文化进行解除。所以我就下决心要建一座铜屋。

  主持人:感谢您做了这么一件大好事。让铜真正走进老百姓的生活。那我还听说,熔铜是您的独创,您把这铜雕工艺变成了一种当代艺术品。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探索呢?

  朱炳仁:其实呢,我在做铜建筑的同时,我一直在想,从我太祖父开始做铜,他们是一辈的想把我国的铜文化传承下来,所以他们做了很多的传统铜器。所以说铜器也是老百姓家里非常受欢迎的。这些铜器有铜炉、铜汤池、铜锅,这些铜器的这种制作的工艺的传承,是非常必要的。

  主持人:我们也非常感谢您把这种铜工艺变成了一种艺术,做出了您在铜雕界最大的贡献。那现在我们就为您颁奖,我们有请颁奖嘉宾: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为朱先生颁奖!有请!

  主持人:二位一看就是老相识。单院长是中国青铜器收藏铜器最多的院长了,您给朱先生颁奖您有什么想说的吗?

  单霁翔:朱炳仁先生我们相识在大运河畔,2005年朱炳仁先生和我们著名的文物专家郑孝燮先生和罗哲文先生一起向全国发出了一份倡议书。保护大运河,保护大运河的文化遗产,把大运河文化传播于世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那么这个倡议书引起了国家文物部门的关注,也唤起了大运河沿线35座城市的响应。从那以后一个气势磅礴的大运河保护仪式就开始了,那么明年我们大运河有望成为世界遗产,我认为我们欢呼的那一天,朱炳仁先生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主持人:嗯,这里面有您二位的心血。

  单霁翔:当然我还想说一下,在今年朱炳仁先生带着他所制作研发的铜器又来到了故宫博物院,当时我想可能是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收藏铜器最多的一座博物馆。我们收藏了16万件铜器,但是朱先生告诉我们,其实故宫博物院,17万平方米,9千多间古代建筑,和我们187758件文物很多都和乡土文化和大运河有关,后来我们思考确实,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是在乡土,虽然我们是宫廷文化,但是我们的这些文物藏品和古代建筑材料都是来自于乡土,特别是很多来自于大运河。

  主持人:您不但给朱先生颁了奖,还给我们诠释了一下什么是乡土文化。谢谢您的精彩演说,谢谢!面对很多传统的文化,他们都是我们的瑰宝,这种瑰宝我们不仅需要传承、留存,也需要创新和发展,这一点朱先生做到了。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