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3-02 14:30
《残山》 200x300cm
《浮景-山》 35x26.5cm
《浮景-塔》 35x26.5cm
《OPEN IT》 49.5x26cm
《OPEN IT》 62.3X37cm
《OPEN IT》 86.2X59cm
展览时间:
2015-03-07~2015-05-07
开幕时间:
2015-03-07 15:00
展览城市:
浙江
展览地址:
法云安缦法云舍
主办单位:
法云安缦
协办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展人员:
郑泓
展览介绍:
法云村的建筑景观设计师曾作如是说:“园林审美中‘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转接,与传统绘画理论倡导‘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的‘画理’如出一辙,都强调借助对形而下的超越而进入形而上的审美或更高的心性境界的艺术创作追求。显现的客观形象与幽微的主观感受的契合默会,进而引发心性境界的升华,是绘画艺术探求的重要命题,也是法云古村山水园林的文化所在。”法云古村对隐逸文化内涵的表述是与自然的山石林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其致力于营造“志栖丘园、祖述魏晋”的建筑格调,呈现于将最代表人工建筑的类型和形制降格,以强调山林泉石等环境要素之自然性的方式,来达到引导受众“出离物欲、融入自然、顿达心性”的目的。出世的僧人和隐遁的现代仕人,面对同样的山水和同样的草木,可以获得相类似的精神体验和感悟,这是法云古村的隐性价值,也是它的核心价值。而这种价值观的思想和美学的渊源都可追溯到东晋时期。
魏晋之际社会局势动荡,玄学兴盛,文人士大夫尚谈老庄之学,其中尤以竹林七贤作为那个时代精神的缩影。往事越千年,竹林七贤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任情和率性,也不仅仅是那些和任情率性相关的故事。他们的人格精神,他们的潇洒怀抱,他们的处世方式、文学创作以及多才多艺,都给后人以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之感。竹林七贤大多是文章高手,他们的文学创作是魏晋特殊时代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如嵇康的文章“清雅峻切,托喻高远,既富思辨,又具玄理”,在平白朴实却又峻切尖刻的言辞中,表明了作者特立独行的个性和不与世沉浮的决绝。因魏晋之际的社会政治局势,使对政治一直抱有极大热情的阮籍,不得不对政治存有很深的戒心,不得不以冷峻的面孔来掩饰内心的热情,而在作品中好为晦涩之语,反映出作者的人生观念和社会理想。魏晋以降,每当不能于庙堂张显儒术,寄情山水、托物言志便沿袭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退求其次之法。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八大山人原为明朝王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于当下的时代来说,竹林七贤或八大山人所代表的中国文人情节,是主体自性与现实生存交互关系的体现,不仅表现为主体藉自然之回归启自性之澄现,同时也包含了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映射至人与社会空间共生共存之理想境界的探求。这种由出离而回向的文化模式一直以来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内在心路历程的缩影。
昔日的“法云弄”、今日的“法云古村”或“法云安缦”所落脚的这片山林,始终扮演着被超越的角色。这种超越引发的一系列追求超然世外的画意表象的变化,是以反映时代发展内在的价值观调整和提升为前提的。在这一切变化的表象下隐含的“深层结构”仍是华夏文明跨越千古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话语主题,由此主题产生了对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关系的发问与探讨,因而本次展览的作品是人、自然、社会三者以及它们的征象与表意符号之间的互动,通过选取法云古村所表征的自然与传统人文特质和形式,结合集体生存体验与记忆交织的社会历史与现实镜像呈现,探寻更具实验性态的状物、传神和表意的作品方式,致力于形成个人化的作品显性结构,与法云村特有的自然风貌、建筑理念、地缘文化、发展价值观总体固有的“画意”产生“气韵生动”的呼应,以期开拓法云安缦所坐拥的物质和文化综合层面更为丰富和完善的效果。
郑泓
甲午年腊月志于法云舍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