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3-03 00:00
artchina_artchina
《艺术当代》2001年创刊,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世纪交替风起云涌的里程,学术与时效并重,伴随无数艺术家华丽转身。理性、拗口、一如既往地追求专业品质。清高,绝不随波逐流,也许在资本积累的今天有些不合时宜,但几十年后你会看到她的价值。
谈到罗曼·西格纳的创作,许多人用到“诗意”这个词。的确,这个邱志杰口中的“日常生活的爆破者”,这个将日常事物投置在诗意关系中的,并制造情境使之一再重逢的人,配得上荷马对诗人的赞词,theios,“神一般的”,神的儿子,他们让“万物在这样的世界里重新拥有了命运,重新意味深长”。
然而一旦用上“诗人”二字,柏拉图对诗人著名的恶评同样浮泛上来—“诗人只知摹仿表象”,只涉表象。如若是这样,也许我们得重新审视,何为“诗意”?
不妨还从罗曼·西格纳的创作来谈。科瑞尼·莎茨在评论西格纳作品时认为水、火、空气和泥土四种元素是西格纳的创作材料、灵感来源和伙伴,他们与他的成长环境、私人的日常经验有关,他赋予这些元素以及日常物件比如凳子、木桶、餐桌之类以意义,让它们在他的装置系统里表现出无限诗意—那是可以诗化直观生存经验、精神和灵魂过程的图像箴言。
的确,在西格纳的一件件作品里,我们一再遭遇周遭事物的日常感知消隐的瞬间:流动的沙体、孤置的独木舟、爆炸的光弧、用纸构建的喷泉、气球绑扎下漂浮的木桌、三角屋顶在天空镜像中的延伸、在偌大湖面漂浮的载有钢琴的块体……某种神秘经验随着那些久远的录影资料缠绕上你的心头,令你滋生无法言表的狂喜或是失落。你无法说清这种灵性的瞬间源自对何种表象的模仿,它们就像本雅明笔下的“灵晕”(aura)一样,“夏日午后小憩,你的眼光抚过地平线上的山脉轮廓,或抚过那将阴影投到你身上的树枝,你就经验到那些山脉的灵晕,那些树枝的灵晕。”—这不是模仿的问题,而是世间本身的事物,是我们自己的觉识,是灵性被认领的仪式。
然而倘若我们仅将之归为“灵晕”,难免有简单化或者说神秘化创造力之嫌(通常人之如何被吸引恰恰也正是如何被疏忽)。毫无疑问西格纳是在完成虚构,他运用极为日常的材料来完成象征、寓言,或者是一个小笑话,但他不是去制造形象并刻意令其发光,相反他用了另一种力量:把它们拆开,减轻它们的超载,给它们输入内部的透明性,这种透明性渐渐地点亮这些物质材料,直到它们爆裂、碎散在无法想象的光亮之中。他要的不是物象本身,而是它们的转换、错位和正处中间的缝隙。
因此,与其说罗曼·西格纳为神谕的诗人,倒不如说他是个祭司,是仪式的操办者。这是个极富幽默感的祭司,总是有源源不绝的恶作剧、小把戏,使参与者融会其间,令个体生发出对天地万物的崇敬、眷恋、惋惜,进而找到自己类宗教般的情感寄托。漫长的世俗时间里,人类总会不由自主去渴求空间或时间的裂缝,伊利亚德认为没有这些裂缝,我们肯定活不下去。而那些在空旷荒寂的阿彭策尔远山丛林湖泊中实施的一件又一件作品,是一个又一个利奥塔意义上的“小叙事”,它的意义在于提高我们对差异的敏感性,增强我们对不可通约的承受力,它的根据不在专家的同构中,而在发明家的误构中。这种误构来自艺术家的童心,来自他源源不绝找乐的动力,他将与周身材料的对话和创造性活动放在他认知空间的显著位置上,让物自身说,自我展示,自言自语,自我震荡和发光。物在某一种存在感的点上展开,生出线条、体积、轮廓、高度、样貌、外表。但这并不是造物,相反却是格物,只是去蔽而让物自为,在充分的及物运动里,将先于观念、叙事等的一揽子什物推开。这是一种与“大叙事”(利奥塔认为那是一种起源于法国启蒙运动和德国唯心主义,延续在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梦想中的统一叙事。尽管这种“叙述”有很多积极影响,却从未有童话般的结局。)彻底决裂的创作思维,它带来了后现代视觉文化的中心问题“崇高”(为了抓住绝对的伟大,无限的和不可度量的伟大—这是无法被视觉化的—艺术创作的新原则被发现了)。而在西格纳的微小叙事里,问题被更有力地推进了一步—不仅是展示“崇高”(那意味着不可见),更是为了展示可见物中不可见性的不可见程度。那些帽子、桌椅、雨伞、雨靴、气球、自行车、烟火、单人皮划艇,它们被西格纳以极其科学的方式计算和排布,以无比唯物之法则,在西格纳的叙述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固定的场所、暴露给天空的窗户、炸飞的桌椅、漂浮或下沉的气球……各种能量转换的瞬间,各种与空间意味深长的瞬间,各种远离与接近,西格纳在对于边界可能性探索的同时,延伸了时间雕塑的概念:以视觉化的方式,在时间的流逝中,给空间以塑形。正是这种作用于观念层面的小叙事,从起始就远离了二元结构或者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当代艺术表达范式,从而挣脱了之后蔚然发展起来的整个当代艺术话语场,甚至整套市场操控策略,于资本与景观的置换游戏里,异常独立地创制着自己的语法结构,并依循成章。
以上内容为节选,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艺术当代》2015年第1期
来源:艺术当代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