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6-01 18:14
设计师及作品简介:
丁方
出版人、资深跨领域设计师,从事室内设计15年,提方传播与设计工作室主持,毕业于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多本设计期刊顾问和特邀专栏作家,闲暇之余喜欢执笔拂袖写作涂画。
记者:您怎么会想到出一些手绘方向的书?
丁方:很多时候,让设计师们聚在一起的并不是建筑或室内,而是非常单纯的绘画。大家平日都有各自不同领域的设计角色,而周末常常会聚在一起,画着同样一个场景的写生,而这种聚会是原发性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同我一样,在很小的年纪就开始学画,虽然如今从事着应用美术学科(设计)谋生,但对美术的原始爱好是不变得。因此我想到为这个群体带来些什么。书只是一个载体,里面记载了我很多闲暇时光对各地光影世界的描绘,也通过绘画语言赞美了大千世界中的诸多精彩,有点私人回忆相册的感觉。我也希望把这些最淳朴的造型原理,用最直观而生动地方式,给各位从事视觉行业的设计师和学生们提供一种寻找世界原本美好的可能。
记者:您怎么看待设计师手绘和电脑制图这两种现象?
丁方:电脑制图是高效率、统一模块化的代表,今天我们再拿着手绘图纸去报批会被人笑掉大牙。从业主存档角度,也不希望看到缺乏标准化的图纸。虽然我们今天以欣赏的角度看待从前大师们的建筑手绘图纸,但从实用角度来说,在百年后翻出这些,历史教育价值大于实用价值。手绘存在诸多非标准性的争议问题。
但我认为设计是把感性思维落地成理性项目的过程,设计师到了熟练阶段,理性的东西大家掌握的都差不多,感性的手绘创作灵感就变得弥足珍贵。我相信很多设计师依然喜欢用素描表达空间。
丁方写生作品:校园里怀旧的自行车
记者:一直听别人说您擅长手绘,闲暇之余您是那种执笔拂袖既可写文涂画的设计师,这种兴趣爱好,在设计上有什么助益吗?
丁方:当然有,其实这些爱好是从小就喜欢上的。经常说艺术是相通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它们本身没有冲突。一个小爱好会让你去体会到生活的多样性,从而帮助理解陌生空间视觉感的过程。
设计是一个没有上限的行业,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是设计师的修炼之路。尤其是和客户在现场沟通,画个草图给大家看,边画边解释,其中能够产生新的灵感,发现新的问题,也会让客户感觉到你是用生命在做设计。
记者:您认为设计是文科还是理科思维?
丁方:设计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感性的,然而感性是不靠谱的。有些人工作结果全看心情,我觉得这很不负责任。在脑子不够用的时候,通过手绘的帮助,能够推敲出很多逻辑关系,让不靠谱变得靠谱。
记者:怎么看待素描?
丁方:我常常把素描比作数学。素描涵盖与牵连的东西太多,要解决的问题也太多。素描过程是同一时间要考虑许多问题的综合思维活动。
丁方出版物:《步步学素描基础全教程》
记者:当下中国的设计都是快节奏,您这么慢速的做设计,觉得浪费时间吗?
丁方:曾经我也是求快的做了许多商业项目,也和很多设计师一样依赖电脑。后来有一次从工地上扭了脚,被迫躺了数周很无聊,就在床上画起了久违的速写。这是一次从一种所谓的焦虑状态慢慢沉静下来的过程,通过手绘,慢慢在寻找内心平衡的时候,发现这种方式变得对我很有效。
记者:所以您的心态变了?
丁方:每一幅画或者说后来的每一个商业设计作品,都是在反思自己心理能量的过程。通过手绘的方式更协调自己商业创作的状态。做设计一定要很真诚地去面对,这个过程里边有很多细节,尊重这份过程,才会更真实、更深入。
虽然工作中我特别靠谱从不给客户交“迟到”的作业,但其实生活中我不太喜欢被束缚。除了给客户演示性的手稿之外,日常手绘创作是随机而感性的,有了灵感就马上去画,绘画是我的生活调节剂。设计大部分时间是做给客户看的,而绘画能够回归生活本源,没有见解的分歧,会帮助你带着一种觉察的心去生活。
记者:觉得自己的风格在发生变化吗?
丁方:我并不喜欢在一个阶段内,用有限的灵感和生活体验去做过多的重复创作。当代很多设计师好像越符号化越有影响力,其实每当这时我会有种不安感和警惕感。宁可拙气,被甲方认为不完美,也要打破自己最擅长的手法,这样更有挑战。让自己每次都有一种新的体验,保持一种生命力,这是我一直要求自己的创作准则。
丁方手绘作品:卡塞尔昏黄的路灯
记者:对于您来说,最近的绘画作品是一个什么样的时间段的思考?
丁方:俗话说“见字识人”。各种作品的共同点是作者对社会体验的一个反馈。商业设计受干扰的因素较多,画画对我来说更像一种休闲方式。喧嚣都市里,通过绘画,能把我带去一个特别宁静的地方,虽然那是片刻的。我很珍视这种感觉。创作源于生活,有的时候不要分析得过多,不要用所谓的思想、价值衡量太多。记录当下的美好状态,这对我来说是要不断修行的过程。
记者:您未来怎么打算?
丁方:我是双子座,好奇是天性,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幼稚,但好奇也是创作中难得的一份心情。至于未来嘛,总有一种不可预测的东西在吸引着我,我非常喜欢这种状态。也许外人看到我每个阶段的作品风格会就迥然不同,但不论哪种艺术形式,都是在创造看待问题的不同维度,而答案自然在各位观者的思索之中。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