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四川甘孜雅拉雪山/1999年
侯立远多年在青、川、藏地区的旅行经历,给他带来“金碧山水”绘画的灵感。
青海夏琼寺/2014年
画家侯立远
画家侯立远
侯立远,196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自幼习国画,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侯先生的绘画沿袭传统笔墨情趣,探索水墨、青绿、金碧山水在当代语境中的表达。
西藏日喀则途中/2011年
(以下为艺术家自述)
绘画的源头
我们家在浙江乐清湾上,面向东海背靠雁荡山,所以少时的性格无形中受到海洋和大山双重的洗礼,决定了我后来的艺术走向。
之后,学习国画,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年代的西湖,从容淡泊,不造作不娇情,老浙美座落于湖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意趣很是惬意。那时的老先生可爱而有教养,教学生也不光只是绘画技法,还给予更多的自由思想和独立创作精神,让我们受益很多。
浙江南部瓯江入海口北侧的乐清湾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我曾常年遊走于青藏屋脊高原,每每于途中邂逅奇观异象、雪山夕照、祥云五彩、苍莽无垠的原野呈现一片金橙光芒的世界,这样的图像很难以传统的水墨等手法表达。后来受闽、浙金朱大漆的启发,借用唐卡制作的一些方法,自1998年始,用了将二十年的时间探索,终于有了现在金碧的面貌。
四川甘孜雅拉雪山/1999年
金碧山水在唐代记录较多,传李思训以金碧一日绘成《八百里长江三峡图》为佳话,但唐后就没有记录过关于金碧山水的史料,也没有作品传世至今。
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时,发现唐人多用金彩绘于佛像上,以这方法用金勾勒青绿山水而谓之金碧之名,当时有人异议,但也有很多人学仿大千画且以金碧山水以名至今。
我的金碧山水似乎自成一派,与张大千的风格迥异,绘制方法和形式都皆不同。
《雅拉岭踪》 50x50cm 2019年
“看一眼就知道是侯立远的”
我画里老是出现水墨、青绿、金碧等三种类型的绘画形式,这好象看起来是不同类型的画风,但其实它们的内在精神都是一样的,看一眼就知道是侯立远的。
侯立远水墨作品
创作时,我会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意境而采取不同的绘画形式。如画江南的景致,我会多用纯水墨去表现;象川蜀秦岭等大多会以青绿绘之;青藏高原雪山等题材基本上是金碧为主,但有时候也将几种门类综合一起。
青绿山水是中国画之大宗,两宋时已达高峰,元、明、清虽式微,但也代有高手,时有新意。青绿山水其诞生以来多绘于庙堂,以其华贵绚烂、正大堂皇之气象而饮誉天下。现代人较熟悉的青绿山水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明代沈周和近代张大千、吴湖帆的一些经典作品。
我在研习传统靑绿山水经典的同时,也在敦煌的唐代壁画里和其它石窟佛像的粉彩上找到宋代青绿的源头,以及明、清民间庙画的作品里吸取养份。
传统青绿山水多在绢上以矿物色、牛胶调和绘成,有刻板装饰之敝,故此我多将水墨的灵动溶入青绿山水中,使其有真山实水之气象,华丽富贵而不刻板造作。
“我从来不画没去过的地方或者没见过的事物”
在我绘画中出现的景象和情景,基本上是有迹可寻的,因我从来不画没去过的地方或者没见过的事物。
像是《一岛桃花》系列作品,就是我在2016年的春天,在京想念家乡东海湾上桃花岛的画作。
东海湾桃花岛古称大坞屿,约二平方公里,四周皆海。岛上散落桃树万千,有古洞、古庙、古木、涓涓细流。阳春三月,满岛皆胭脂粉红,散落于礁岩海边,与一江碧绿相映,明丽冶艳,别有春境。
要想将真实的情景变于绘画的景象,不是简单的对景写生,更不是拍照了事,而是要下大功夫去体察景象的细微处与不同处,要大取大舍,大开大合,更要将自已置身于景象和意境之中,物我两忘的境地。
《一岛桃花》68x43cm 2019年
传承中的当代
严格地说中国传统的文学和诗词对我滋养较多,我也乐于享受其中的美妙,道家和禅宗的思想也是我必修的功课。
在我这里没有传统与现代这一界线。王羲之曾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今天的精华好作品就是将来的传统。功力、才情、修为、认知意识和心态皆处于最佳状态时就会有好作品出现、才有顺应自然的创新。
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传统绘画的学习都在表象,没有深入去理解更多画外的内涵。传统的精华永远都在,但你要明白什么时候要取什么样的传统为己所用,有用的传统都是活的精华,最好的精华无用时都皆糟粕。
(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