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摇曳山林的遁世风景

 

元代尖锐复杂的民族社会碰撞,促进了南北文化大融合大交流。一方面大元帝国的金戈铁马,反映在瓷器上的创作题材主要有蒙恬将军、周亚夫细柳营、文姬归汉、昭君出塞、萧何追韩信、三顾茅庐、敬德救主、鬼谷子下山等。另一方面是思想独立的汉族高士,困惑于未来的迷茫,游走山水,逸情林泉。瓷器创作的人物绘画仅见于湖北及武汉博物馆的青花四爱图,羲之爱鹅 敦颐爱莲、渊明爱菊、和靖,是汉民族士大夫孤傲独立不苟世俗的风骨再现。笔者有幸觅得一件青花高士图执壶(如图),仔细揣摩,品味颇多。

 

1、主体图案为高士隐逸图,高士仙风道骨,峨冠博带,长须临风,飘然前行。书童神情稚拙,发髻散披,双手捧包,趋步随后。周围云遮雾绕,古松虬曲、兰草劲直。这类极具传统精髓的隐逸寻仙图是汉族文人最经典的题材。

 

2、元代最为流行的苏麻离青,呈色浓艳,过于张扬,汉人传统审美观念不一致,此罐采用国产青料,呈色灰蓝,延续了两宋以来的淡雅风格。不尚雕饰和工丽造成一个幽深宁静、远离尘世的境地,反映了当时士人隐居遁世的内心向往。

中国古代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所谓"一支笔"的画法,这件执壶上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技能。人物脸庞及衣服外形神韵生动,为典型的高古游丝描,用中锋圆劲之笔描绘,一点点不见软弱之迹,其起笔转机时略微有回顿方折之意,如将铁丝环弯,圆匀中略显有描写之痕迹。兰草及松针或曲或直用中锋细笔勾勒,顿起顿收,笔势转机坚毅,如

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处(胫部)常见指印痕。指印痕通常呈三个,系工匠捏着浸釉或刷釉时所遗。此罐三个指印极浅,需要三个手指指肚微微搭上,紧紧捏住,才能保证足部最大面积的浸秞,又不至于脱手。

3、此器高约18厘米,口径约6厘米,腹径12厘米。洗口,粗颈,丰肩、曲流、如意柄,鼓腹,腹下内敛,圈足外撇。整体造型精美雅致,舒张有度,非常符合元青花大器厚重,小器轻薄的特征。口部及流部釉面有鼓泡,底足没施秞成微黄色,都是典型的痳仓土特征。

以锥镂石,引发挺劲有力之感体现了法用笔中的遒劲骨力衣服飘带、松树骨结,四周云彩都以没骨青花拓染,格调飘逸,清秀古拙

 

大元帝国的辉煌震古烁今,元代艺术的创造力也是空前绝后。作为横空出世的元青花,我们目前的认知只是冰山一角。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