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元青花横空出世之后,到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登峰造极,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明王世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明张应文《清秘藏》论窑器中描述“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
个人认为,陶瓷界沿袭已久的“青花首推宣德”,一方面是因为元青花数百年湮没无闻,其空前绝后的伟大成就近年来才广为人知。另一方面“暗花、红花、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宣德一朝在青花与釉里红、宝石红、五彩、甜白秞、刻划、模印、堆塑、沥线等多工艺的复合运用中推陈出新,各有擅长。
这件青花三果纹执壶,是宣德执壶的经典器型,不但故宫有传世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可供参照,而且有乾隆年间仿品相互印证。粗看之下,纹饰器型大体相近。壶体为玉壶春瓶式,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一侧有弯形长柄,柄上有小系,另一侧附长流,流与颈间有云板相连。流、柄、口高低相若。通体青花为饰,颈部绘蕉叶纹,下饰缠枝莲花一周,腹部两面有菱形开光,一面开光内绘折枝桃、佛手,一面绘枇杷果,开光间绘缠枝花卉。近底处绘仰莲纹,流部饰忍冬纹。仔细品赏,或许是因为故宫藏品只能看图片,自己藏品能够上手把玩的缘故,笔者这件执壶更能感受到宣德青花诸多典型特征。
1、世人皆知的苏麻离青,因为矿物成分、火候、工艺的差异,几乎找不到完全一致的发色。只能大致归类:靛蓝、蓝紫、蓝黑、浅蓝等。在配方及火候达到最佳状态下,才能烧出靛蓝色,青花浓翠明艳,晕散莹润,犹如蓝宝石般的色泽。相比于故宫那件浅蓝色,这件执壶青花发色浓艳深邃,几乎臻于极致,堪称蓝宝石的标准器。
2、由于元明玉壶春的胚体使用泥条盘筑工艺,每件器型都会存在细微的差异。相比于故宫旧藏,这件腹部下垂更加宽厚,手柄上部弧度收窄,手柄下部趋直与壶体间距拉开,流的弯曲度更大,整体视觉观感,故宫那件细而秀,这件宽而厚,造型上显得沉稳敦厚。壶流的设计对于线的运用非常流利,在造型上是使一条向上斜挑起来的弧线,从壶身的一端向空间延伸开去,略呈抛物线形状。壶嘴的顶端和壶身保持较大的距离,构成大约30°的锐角。同时顶端微斜,增加了自然飘洒的感觉,避免了突兀钝重的缺点。壶身另一面的手柄像一条彩结一样,曼妙而婉转地附在壶身上,青花执壶的造型在变化中保持了均衡,运用各种不同的外部轮廓线构成整齐流利的规律感。却因为配合适宜而引起了舒适、畅快、稳定的感觉。
3、宣德青花纹饰综合运用双沟填色、小笔拓染技法,介乎工笔及写意中间,既不似前者须线条工稳、细致、流畅,色彩匀净、明丽、典雅,所画物象造型准确,生动逼真。又不同后者笔墨彩挥洒恣肆,酣畅淋漓。画者胸有成竹,以运笔提按急 缓的变化使纹饰一气呵成,更接近传 统书法。青花色泽的浓淡变化不是分水, 而是笔触所致。三果纹佛手、桃子、枇杷寓意多福、多寿、多子,主体纹饰流畅自如,折枝花叶洒脱奔放,整体画面动感强烈,富有韵律。
4、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白中泛青。青花色泽深沉含蓄,色重处青花下凹,呈现出点点的黑疵斑痕,多呈锡铂状,也就是"锡光”,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5、宣德青花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这件在流部,以晋唐小楷笔法,书写六字竖款“大明宣德年制”,笔划粗细适中,笔法遒劲有力,书写工整、结构端庄、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耐人寻味的是,故宫那件执壶居然没有落款。
在实用瓷器中,执壶的造型最是优美。往往能以高妙隽雅、清丽洒脱的观感,给人带来超乎想象的审美感受。不同于现代仿品掩盖不去的浮躁浅薄,宣窑的巅峰至美,虽然历经六百年的岁月沧桑,仍然以无与伦比的艺术感染力,向我们展现土与火的绝世风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