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奇峰相映两画僧——涤砚草堂珍藏八大山人、石涛作品欣赏

 


(元·王蒙《涤砚图》)

与仕勋相识相交二十年了,他对于书画的痴迷,对于朋友的真挚,给我留下了不磨的印象。他的藏品中的王蒙《涤砚图》,是邦达师最为关注的,我在得观此作后,建议他以“涤砚草堂”为斋号,他欣然应诺并托人刻了一印,这便是涤砚草堂名称的来历了。仕勋并非能书擅画者,然而他精妙的书画珍藏,完全配得上涤砚草堂这一风雅的名称。

八大山人与石涛的书画,是涤砚草堂收藏品的重要部分,也是仕勋最为心爱的一部分。

清初“四大画僧” 中的八大与石涛,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为崇拜的前代圣手。他们奇异独特的笔墨风神,让许多画人追逐不已。这两个和尚都俗姓朱,都是朱元璋的后代,都曾是显赫的皇族。甲申之变,让他们备尝国破家亡的苦痛,遁入了空门。于是,他们的全部智慧都化为了书画,全部情感都寄寓于书画。他们“墨点无多泪点多”的艺术,犹如两座突兀而立的奇峰,辉映着三个多世纪的画坛。江西的傅瑞麟因之更名“抱石”,广东的丁衍庸因之弃油画事水墨。


(清·八大山人《海棠春秋图》)

涤砚草堂珍藏八大山人佳作四件,从五十余岁至七十四岁,时间跨度近二十年,花鱼、山水俱备。其中八大山人《海棠春秋图》,款署“个山”,钤“何负”印,是一件特别值得重视的作品,从笔墨风格判断,作者其时正处于由早期的“方挺”,往后期的“圆浑”过渡的变易期,其年约在五十八、九岁。画上作者行书自作七言诗一首,诗、书、画、印的相互映照,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研究资讯,方宇先生便据此有了一段精到的论述(见画侧)。启功先生也因之题句:“小印明心何所负,枯毫和泪墨难乾”,可谓妙极!画左下角,钤有石涛“清湘老人”一印,说明是石涛曾藏,或石涛观赏过的,证明两位大画僧之间的关系,尤为难得。


(清·八大山人《赠过峰和尚小鱼群》)

八大山人的三个扇面,亦殊有特色。其一,《赠过峰和尚小鱼群》,云母素面上写就小小游鱼二十余尾,用墨甚淡,若隐若现,乍看似无,真奇画也!作者自题一诗,上款为过峰和尚,即释白丁,俗姓朱,亦明宗室,住云南,以画兰著称。这是两位同宗画僧交往的证据。年款甲戌,为康熙三十二年,纪元一六九四年,作者六十九岁。


(清·八大山人《山水》)

其二为简笔山水,笔墨仅据扇面三分之一,云山溪桥屋宇,寥寥数笔而已!扇中作竖款一行,画面构成极具“现代”意味,是所谓奇也、异也!无年款,应为中晚年作。


(清·八大山人《赠余山山水》)

其三,为余山作山水,写秋山林屋,笔致圆浑厚拙,是八大山人晚年的典型风格。纪年乙卯,为康熙三十八年,作者七十四岁了。


(清·石涛《赠余山行书自作诗》)

石涛书画,涤砚草堂所藏甚多,计有十件,虽无大幅,但件件珠玑,让人玩味不尽。其中,谢余山行书五言诗扇面,上款余山与八大山人乙卯作山水扇面为一人,即郑余山也,他们有着共同的朋友。


(清·石涛《富春山色图》)

《富春山色图》小立幅,作者自题忆富春图而写,所谓富春图应指黄公望之作,此应仿黄作也。全图用枯笔边钩边皴,既松且缓,朴拙苍浑,一派天真气象。不欲其巧而巧,不欲其奇偏奇,这正是石涛的妙处!


(清·石涛《杜甫诗意册》)

《杜甫诗意册》为张学良、张群旧藏,计十开,借杜诗遍写蜀中春秋、朝夕、雨雪景象,章法笔墨各各不同:“高江急峡”以细笔草篆法作水波,奔流起伏极见份量;“淡云疏雨”用米家法,城内城外,一片淋漓;“春水船如天上坐”以水色破墨,作湖上平远景,有春水空蒙之感;“渔人网集”作重山阔水,风帆片片,境界缥缈;“有时自发钟磐响”用枯简之笔作落日溪山,望之不禁惆怅生也;“秋水才深四五尺”,笔意含稚拙,有怡然之情;“蓝水远从千涧落”翠峰重迭,清流奔涌,其境幽深。“白沙翠竹”只作一角画,疏木柴门一山若拳,人小如豆,送客其间,笔愈简,禅趣愈浓。“夕照入江”画一水两岸,云隔林屋,烘天敷壁,江不染而色犹存;“涧道余寒历冰雪”,淡墨钩皴,时断时续,间以水色破墨,即成满纸冰雪。中国画的技法的新生,往往出自落笔时的顿悟,是一种即兴式的生发,此册作了极好的榜样。


(清·石涛《深树云来图》)

《深树云来图》写坡石林屋,烘染中留出一段空白,此即云也。题“深树云来鸟不知”就在这一点禅意,貌似平常而不平常。


(清·石涛《山居图》)

《山居图》与前图为姊妹之作,以枯笔钩皴山石树木,布满图面,其意若人物画之白描。山下置有院屋人家。全图充实,仅靠笔墨的虚白处透气,这是一种特别的画意,作者自称“飞白法”。此飞白法,与赵孟頫所说“石如飞白木如籀”中的飞白法,又有了区别。


(清·石涛《写唐人诗意》)

《唐人诗意》为张大千先生旧藏。全用枯墨与草篆之笔,浑穆苍莽中寄着深沉的生命活力。


(清·石涛《兰花》)

《墨兰》黄君璧先生旧藏。淡花浓叶,数笔即成,春风和幽香皆在其中了,这就是中国画的写意和抽象。


(清·石涛《竹西雅集图》)

《竹西雅集》 ,关友声先生旧藏。这是石涛上人与友人载酒游竹西的写实,茅屋中的四个人即是作者与王觉士等三位朋友。所谓写实也是写其大意。试看图中,丛林、茅屋、远山,都在朦胧烟雾中。虚才有了诗意,虚才令人遐想。


(清·石涛《邵伯帆影图》)

《邵伯帆影》与前图为一对,亦关友声旧藏。集邵伯镇与长江之景为一图,简洁概括,秀朗淋漓。这是作者在舟中的写生。中国画的写生,是观其大意,写其大意的,与西画迥异。


(清·石涛《致退翁二札》)

《致退翁札》两通,信笔之书,特见天性,既可作法书赏,更可作鉴定之依据。

这些佳作妙制,和着两位画僧的汗水与泪水,寓著他们的心血和智慧。发自于悲苦的艺术,其情愈幽深,其趣愈浓厚,我们是不难从上述珍品获得结论的。是为序。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