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一向不为人所注意的题材,赵占东将它变成了画中传奇

野草,在中国画中,向来都是不被人注意的题材,然而,赵占东先生,他将自己的花鸟画,就定位于原生态自然中的泉石与野草,将其作为主要的描绘对象,从赵占东的作品中,我们仿佛能体味出一种野逸与苍凉之美,并且,赵占东是第一位将野草处理作为画面主体的中国画家。


那么,作为野草画派创始人 —— 赵占东,他是如何将野草画成了传奇呢?他的绘画道路是如何铺开的?以及为什么他会选择野草作为创作主体呢?赵占东做了如下讲述:


我从小就喜爱涂鸦,墙上、地上、作业本上到处都有我稚嫩的图画,因此常被老师责骂。所幸老父亲从不吝啬对我稚嫩天赋的褒奖,逢人便夸奖儿子有绘画天分,以致让我从小就飘飘然地做起绘画之梦...从少年时代起,我就愿意把审美的目光投向大自然,投向没有人工雕琢的、自生自灭的原生态自然。


从事中国画研究以后,我喜欢笔墨与自然化合之后所产生出的宕逸之趣,痴迷于激涧悬流中的泉石,更关注有着顽强生命力的野草。


《天涯芳草》/ 赵占东

遍布世界的野草是人们最司空见惯,却又是最不引人注目的植物,它吸引了我童年太多的注意力,直到现在,山野里,庭院中有着不同姿态,富有韵致的草丛;夏天一片翠绿,秋天红黄相间的色彩,都使我激动不已。


《秋之恋》/ 赵占东

野草与其它花卉一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的生命力是其他植物所不能比及的。作为笔墨载体的草也可以阐释一种博大的胸襟逸趣。


《芦汀金秋》/ 赵占东

野草在古代绘画中是没有位置的,这与古代文人的清高有关。我认为好的野草作品,可以比花卉更富有内涵。我创作的《秋声赋》,以深沉的铁红色笔调,流畅抒情的线条,描绘北方深秋的草原。疾风将秋草吹动得如波涛般起伏,浩繁的笔触史诗般地向人倾诉着这里的四季交替、悲欢离合和历史变迁。画面中的劲草,看似苍凉,却富有顽强的生机,整个画面是一首生生不息,雄浑奔放的生命之歌,是一曲用笔墨书写出的壮阔的视觉交响曲。


《秋声赋》/ 赵占东

《秋壑涸泉》则是通过疾徐、疏密、浓淡不同的线条表现泉石与野草交织的意境。通过叠卧的泉石,折回的溪涧,迷离的杂草,创造出一种欢快的自然生命。画面静中寓动,并通过云、石、草的势动,给人以最大的审美联想空间。


《秋壑涸泉》/ 赵占东


文章由京海墨韵新闻中心整理发布

微信关注公众号“北京京海墨韵书画院”或 京海墨韵艺术馆“,了解更多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