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 OCAT深圳馆 | 作品介绍#2 ] 共生:诗与艺术的互文


SYMBIOSIS: 

The Intertextuality of Art and Poetry

共生:诗与艺术的互文


 2019.09.21 - 11.10 


“共生:诗与艺术的互文”展览结构由“文本区”和“文献区”两部分组成,分别在OCAT深圳馆的A/B展厅展示。A展厅呈现了十六位艺术家以诗歌为母题的创作,其中大部分创作活动的日期相对晚近,涉及的是共生关系进入新一轮的转化过程之后,个体对于诗歌文本的阅读、领悟和挪借,其中也包含了艺术家创作的诗歌文本。我们将分上下篇推出A展厅作品介绍和艺术家简介,此文为下篇。


马海蛟 

《快乐区域》

2018,三频影像、彩色,16分37秒、 16分37秒、 31分51秒


《快乐区域》是“风景计划”的第三部作品。“风景计划”是艺术家马海蛟的一项长期项目,以1—2年为间隔周期进行创作。2014年,他完成了这一计划的首部作品《不是。是真实的反应》,这一作品以他个人在中国东北和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旅行中所拍摄的风景影像为气质基调,再进行室内人物影像的剧作化拍摄,最终将即兴拍摄的风景影像和再创作的影像并置,作为此作品的展示结构。此后,2015年创作的《说谎的梦,说梦的谎》以及2018年创作的《快乐区域》 都是在“风景计划”的构架中继续延展所完成的作品。作者形容这一工作方法如同画家日常感性的速写,再以此为素材或依据,回归工作室创作正式的绘画作品。在创作结构的层面,他思考的是如何将日常旅途中获得的图像转化成一件影像作品,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关于如何从日常旅途中寻找创作线索的问题。

《快乐区域》的创作基于艺术家2015年在香港所拍摄的影像片段。作为现代城市的典型,香港充斥着高密度的人群与楼体,人群的流动、面孔与身份,以及玻璃幕墙所构建出的楼体景观成为了他所观看的“风景对象”。透过个人的经验,艺术家试图以“纪实采访”和“影像拼贴”的方式去谈论现代都市中关于人的存在。


马海蛟 

《快乐区域:天空一无所有》

2018,丝网印刷、亚克力,35cm×50cm×9件


《快乐区域: 天空一无所有》 也源自于对高密度楼体的观察。现代都市的天空往往被高层建筑物所切割,艺术家将夜晚时天空被切分出的形状抽离成黑色的图形。“天空一无所有” 取自海子诗歌《黑夜的献诗》,艺术家借此为题。 


黑夜的献诗

——献给黑夜的女儿

海子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你从远方来, 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
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
留在地里的人,埋得很深

草杈闪闪发亮,稻草堆在火上
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
谷仓中太黑暗,太寂静,太丰收
也太荒凉,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

的眼睛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
从黄昏飞入黑夜
黑夜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走在路上
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冈
上面是无边的天空


关于艺术家

马海蛟

1990年生于河北,2009—2016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先后获得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其作品长期关注生命中的“日常性”部分,并以此为基底追踪逻辑线索构成工作形态以及影像文本。



马良

《二手唐诗》

2007,艺术微喷 ,110cm×90cm×9幅


在《二手唐诗》中,被反讽的是我们自身——我们对于传统文本的阅读、想象和解释,可以视为文明链处在脱节与断裂之下的某种幻觉。我们所有的记忆都是二手的,来得更关键的是,塑造了我们文明的精神与气质已经缺席了,我们所拥有的正是一些皮毛……或许正是这种伤怀造就了这个系列阴惨的、恍若隔世甚至是进入到幽冥世界中的调子。这件作品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对于我们而言,传统与西方仿佛构成了双重的他者,而我们难以在这双重的他者之间真切地辨认出自己。这是一场命定的异化,需要我们在痛苦的炼狱里逐渐寻找到一种自我言说的可能,实际上,这已经构成了我们最主要的命题之一,而马良以摄影这种媒介、以他独特的方式参与到这个命题的讨论进程之中,他提供了一份既伤感又激动的个人叙事。

《二手唐诗》由《独钓寒江雪》《共话巴山夜雨时》《黄鹤一去不复返》《刘郎已恨蓬山远》《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水仙欲上鲤鱼去》《松下问童子》《庄生晓梦迷蝴蝶》《桃花依旧笑春风》九幅摄影作品组成。


关于艺术家

马良

1972年生于上海。1987年毕业于上海华山美术职业学校初中美术班,1995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专业。1995年至2003年期间从事广告影片的美术指导和导演工作,2003年开始以摄影为媒介的图片艺术创作,兼绘画和装置艺术创作,在上海工作和生活。

作品《移动照相馆》于2017年获得意大利威尼斯A DESIGN AWARD国际设计大奖摄影项目类银奖;马良于2019年获得中国当代影像中心颁发的首届金熊猫奖之中国十大杰出影像艺术家称号。关于作品《爸爸的时光机》创作故事的纪录片电影《我们的时光机》在北美公映,在纽约翠贝卡电影节Tribeca Film Festival获得最佳摄影奖。



毛焰

《我的诗人》

1997,布面油画,61cm×50cm


这件作品画的是艺术家的诗人朋友韩东。当时是在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作画,连续花了十来个通宵完成。作品完成后,第一个看到的是艺术家朋友管策,他说这幅画有“愠怒”的氛围,虽然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表达,但他隐约能感觉到。第二个看画的是朱文,他说:“毛焰,我不知道你这张画能不能进入艺术史,但是一定能进入文学史。”几天之后,韩东自己见到了这幅画,现实中人和画中人的反差很强烈,所以毛焰说:“你已经不像韩东了,我画的这张比你本人更像你本人。”

艺术家在与写作的朋友交往过程中,为他们所打动,他认为尤其是诗人韩东他们的状态非常纯粹,没有所谓的“成功学”的习气。而他之所以喜欢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其实也是因为喜欢那样一种状态。《我的诗人》后来还发生了一段曲折的故事,这件作品在1998年参加美国旧金山Lime画廊的展览之后,一度被美国一位藏家所收藏,这一直成为艺术家的一件憾事;2007年这件作品出现在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艺术家通过当时的合作画廊将其拍回,不过中间又经历过一番曲折,但最终这件作品还是回到艺术家的工作室,回归艺术家自己的手上。


关于艺术家

毛焰

1968年生于湖南湘潭,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南京。



邱黯雄 

《民国风景》

2007,影像,14分33秒


“民国是我记忆中的黑白影像,充满苦难和战争,也有风花雪月,才子佳人。而历史只是书写在我们白日梦里的故事。《民国风景》是对民国时代所作的一次诗性的想象和呈现,青山流水、樵歌垂钓的风景中又有岁月山河的憔悴与庙堂山林的玄机,鼓荡历史的革命风潮暗藏文明颓堕的杀机。四季往复,春秋更替,人的命运在时轮周旋中上下沉浮,花样年华终成黑白记忆的片断。”

在艺术家看来,历史的叙事往往就像记流水账一样,一个事件一个事件的出现,而观看历史的方式也往往是单线条的,但诗歌却有着反复循环的结构。当我们真正地去观看“时间”的时候,比如四季轮替或者白天与黑夜的轮替,它也是一种反复地循环。诗歌其实就是在回应这样的叙述,或者说它是一种“前历史”的时间观念,更加贴近所谓的自然时间状态。如何将个人对历史的感受和想法注入作品,塑造它的内容和意义,这是艺术家在创作时所面临的挑战。对于历史、时间和诗歌的反思与再认识无疑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切入点。

《民国风景》在结构上就像诗歌一样反复地吟诵,它加入了反复循环的时间观念,不仅仅是关于一段历史的描述,而是在一个更大的宇宙法则上去进行叙述。它既有根据文献描绘的历史场景,也有虚构的普通人的日常状态,虚实交织,形成一部史诗式的影像。


关于艺术家

邱黯雄

1972年出生于四川,199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03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为当代水墨动画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以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结合新媒体形式表达其对当代社会批判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代表作品有水墨动画片《新山海经》《民国风景》《山河梦影》,以及影像装置《为了忘却的记忆》。他于2007年创立未知博物馆,是近年当代艺术生态建设中的活跃力量。曾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2006)、“雅昌艺术年度青年艺术家奖”(2007)、《国家美术》年度艺术家奖(2018)等。



仇晓飞

《间冰期》

2012,木板油画,200cm×200cm


“2012年,我一整年都在思考如何用我的绘画来回应处在理智和失控中间的撕裂感。长期沉浸在思索中会让人的自言自语增多,自我克制又让精神的非正常状态近在咫尺,如何应对时间和幻觉之间的关系?婴儿的前意识,中年的潜意识与酷似老年状态的绘画的致幻作用,这三者走马灯似的出现在我的工作中,对于那一年混杂的生活体验,这似乎又成了另外的一层隐喻,而且无比恰当。

我意识到,折磨着人类神经的,往往不是无常,而是理智与精神出口之间的分崩离析,所以“间冰期”这张画并不是对尼采这首诗的图像解释,而是描绘一种在未来和记忆、欲望和安定之间的分离感,恰好他的诗给我提供了一些刺激作用,使我确定的选择某些形象来完成表达。”


在冰河边

尼采

 

正午的骄阳

刚刚升上山冈,

男孩睁着疲倦的、热切的眼睛;

他喃喃谵语,

我们只好眼看着他谵语。

他急促地喘息,像病人一样喘息,

在发烧的夜里。

冰峰、冷杉和清泉

向他应答,

我们只好眼看着它们应答。

瀑布跃下巉岩,

前来问安,

陡然站住犹如颤抖的银柱,

焦急地顾盼。

冷杉像往常一样,

阴郁悲哀地伫望,

而在坚冰和僵死的长石之间

倏忽闪现亮光——

我见过这亮光,它使我想起——

死者的眼睛

回光一闪,

当他的孩子满怀忧伤

拥吻尸骸;

他僵死的眼睛

回光一闪,

射出炽热的火焰:“孩子!

孩子呵,你知道,我爱你!”

于是,一切都烧红了——

冰峰、溪流和冷杉——

它们的眼神重复着:

“我们爱你!

孩子呵,你知道,我们爱你、爱你!”

而他,

男孩睁着疲倦的、热切的眼睛,

他满怀忧伤地吻它们,热烈地吻了又吻,

依依不肯离去;

从他的嘴唇

吐出的话语细如轻丝,

那不祥的话语:

“我的问候就是告别,

我的到来就是消逝,

我年纪轻轻正在死去。”

万物都在倾听,

没有一丝呼吸;

鸟儿不再鸣啼。

山峰瑟缩颤栗,

犹如寒光一束。

万物都在沉思——

和静默——

正午

正午的骄阳

刚刚升上山冈,

男孩睁着疲倦的、热切的眼睛。

……


关于艺术家

仇晓飞

1977 年生于哈尔滨,2002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居北京。他的艺术实践包括油画、水彩、三维绘画雕塑及装置,将概念与美学以独特的方式联接到一起,其作品很大程度上关心的是与记忆有关的图像溯源学,个人经验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而近期作品更多强调的是绘画的心理过程与视觉形式之间的联系。



塔可 

《诗山河考》

2009—2013,摄影,100cm×100cm×9幅


“寻访两千五百多年前《诗经》中出现的这些山川,河流、残垣、故道,就像是卷进了一场缺席了对象的神秘约会,似乎有股莫名力量在背后左右着个人的情感与拍摄的方向。回想拍摄之初,在做了几个月资料搜集与地域考证后,我惊觉自己陷入了历代儒生所建构的浩渺的诠释注疏之中。如此覆沓卑杂,真伪杂陈的诠释反映于‘诗’上,原文本被不可避免的曲解甚而掩盖了。进一步说,所谓真实也一样被改造了……我希望建构一种稳定而又牢固的结构,同时与‘诗’本身的结构在某些层面可以形成互文,把文学性的意义推到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世界。使这些无形而神秘的东西进入现实之中,来剖析这个负载着无数可能性的模板。”

艺术家从2008年开始进行资料搜集和考证研究,2009年5月开始陆续前往《诗经》中涉及的中原地带,包括陕西、河南、陕西、山东和甘肃等地拍摄,历时长达五年左右,总共拍摄了一百多幅,形成了九组摄影作品,包括《雅·颂》《周南·召南》、《卫风》《王风》《郑风·桧风》《唐风·魏风》《齐风·曹风》《秦风·豳风》和《陈风》。这些作品一般对应拍摄《诗经》所提及的地方,少数着重拍摄某个地点的风物或诗歌文本的隐喻。其中九幅代表作品参加了此次展览。


关于艺术家

塔可

1984年出生于青岛市,曾就读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与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大学(RIT)摄影系。现生活和工作于纽约。近期的展览包括:“十方:三影堂摄影奖十周年特展”,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8);“山的艺术:透过中国摄影师的镜头”,华美协进社,纽约,美国(2018);“碑录-黄易计划”,前波画廊,纽约,美国(2016);“永恒存在:艺术和东亚”,波克夏美术馆,皮茨菲尔德,美国(2015)。作品被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美国凤凰城美术馆等美术馆与机构收藏。



翟倞

《两岸猿声啼不住》

2018,绢本水彩,30cm×30cm×16幅


这套作品试图把诗意变为一个现实。

16幅水彩绘本里面的猴子的尺寸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在借用李白那首《早发白帝城》诗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视觉上体现的观者视角与山猿之间距离的变化,由此产生的时间与心态的变化。绢本作品中大小依次渐变的猿猴,与观者在观看过程中的行走,产生了渐行渐远,或者渐行渐近的关系,而作为静止不动的绘画作品,通过在与观者彼此产生的观看距离的变化,也在暗示着现实的世界逝去的那短瞬的时间。


翟倞

表格—2 诗中的词

2019,纸本水彩、桌子,16cm×10.3cm ×35幅,198.5cm×91.8cm×83.5 cm(桌子)


诗有一个魔力,可以把普通的词语通过种种组合变得神秘而感人。

我把常看的一些诗中(甚至说唱歌词)出现的词语列成一个表格,横竖的坐标格。通过横竖坐标词的交叉,产生主题,由此来手绘一个卡片。每个卡片类似信息卡,记录了两个词语组合的产生的结果,比如“梦”与“沉默”相加而成的一个“梦的沉默”的卡片。卡片是一套适合词语组合意义的艺术史和绘画的图录集合,有孤寂黄昏矗立的人也有Peter Bruegel的《伊卡洛斯的坠落》(Fall of Icarus),Donald Judd在山丘上的方木箱…。类似于福柯说的“词与物”,词语组合的变化,背后指代的内容也随之变化了。


关于艺术家

翟倞

1983生于中国山西,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获系学士学位,2009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近期个展包括:“寻隐者”, 空白空间, 北京(2018);“慢”, 千高原艺术空间, 成都(2017);“翟倞:客厅”,否画廊,纽约,美国(2016)等。



张震宇 

《一首诗》

2017,录像(共九回),30分16秒(总时长)


艺术家于2017年6月初参加王澈策划“走岷江”第五回活动,并创作了这件作品。沿着岷江一路北上,直到岷江源头,艺术家一路上用石块等工具敲击出李白的著名诗歌《蜀道难》。岷江绵长伴险峻山石,千年之前的同路同险,与诗仙对语,敲击之音在湍急的流水声中,寂静的山林间回绕。


关于艺术家

张震宇

1974年出生于湖南,1997年大学毕业,居住北京。

张震宇的个人展览包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Tang Contemporary Art(2017)香港Yallay Gallery(2016)、马来西亚Richard Koh Fine Art (2016)、成都当代美术馆(2016)及北京艺琅国际(2015)等举办的“尘”系列,以及北京艺琅国际举办的“Huèn”(2016)和香港汉雅轩画廊于2009年举办的“阅读与反阅读”展览。此外,画家亦曾参加多个于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举办的联合展览。





正在展出

生:诗与艺术的互文

SYMBIOSIS: 

The Intertextuality of Art and Poetry

2019.9.21-11.10


主策展人:朱朱

联合策划人:方立华、李荣蔚、王静晗

Curated by Zhu Zhu

Co-curators: 

Fang Lihua, Li Rongwei, Wang Jinghan


OCAT深圳馆- 展厅A\B

Exhibition Halls A&B OCAT Shenzhen

相关链接

[ 开幕回顾 ] 

共生:诗与艺术的互文

冯峰:文本与视觉艺术的跨界连结

[ 朗诵会回顾 ]

- 共生:诗与艺术的互文

[ 作品介绍上篇 ]

- [ OCAT深圳馆 | 作品介绍#1 ] 共生:诗与艺术的互文



OCAT深圳馆成立于2005年,位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是OCAT馆群的总馆。作为馆群中成立最早的机构,OCAT深圳馆长期致力于国内和国际当代艺术和理论的实践和研究。从开创至今,一直围绕着艺术的创作和思考而展开其策展、研究和收藏工作。

地址:深圳南山区华侨城恩平街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F2栋OCAT深圳馆

开放时间:10:00 - 17:30(逢周一闭馆)

网站:http://www.ocat.org.cn/index.php/home

微信公众号:OCAT深圳馆(ID: OCATShenzhen)

微博:OCAT深圳馆

Instagram:ocatshenzhen

Facebook: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 OCAT Shenzhen


__________

长按二维码,走进OCAT深圳馆

       


作者:OCAT深圳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