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世纪60年代李松山、韩蓉夫妇在大学里学习了非洲的民族语言(斯瓦希里语)。大学毕业后因为工作需要,他们先后多次被国家派往坦桑尼亚,参加经济援外专家组,从此踏上非洲这块陌生的大陆,与马孔德雕塑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1990年李松山、韩蓉夫妇移居坦桑尼亚,历经15年的坎坷曲折,艰苦奋斗,现已成为坦桑尼亚著名的华侨企业家、非洲艺术学者和收藏家。他们在坦桑尼亚拥有工厂和农庄,并建立了自己的“马孔德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上万件马孔德雕塑珍品。在他们的倡导和组织下,与当地众多艺术家一起创立了“坦桑尼亚国家马孔德艺术协会”。李松山任会长,韩蓉任秘书长。李松山、韩蓉夫妇组织和参加过多次国际展览。这次他们二人在其丰厚的收藏中,精选出157件精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将代表国家接受李松山夫妇的捐赠。以丰富国家美术馆非洲艺术品的收藏。2005年5月9日至5月19日中国美术馆举办“李松山、韩蓉夫妇捐赠非洲现代木雕展”。
马孔德木雕艺术是非洲现代木雕艺术的精华,它以朴实无华的风格,奇特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自然气息的淳朴,赢得了世界各国艺术界和人民群众的推崇。
在坦桑尼亚东南部与莫桑比克北部的鲁伏马河畔居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民族——马孔德族(斯瓦希里语意为“田园”,他们傍水而居,以耕地为生,故得其名)。马孔德的雕塑艺术,以其族称命名。又因其雕塑多以乌木制作,也有人称之为“乌木雕”
相传马孔德雕塑始于二百多年前。这种木雕原先有它自己的名字,叫威尼亚哥,斯瓦希里语的词义为成年仪式,顾名思义,是马孔德人在成年仪式中所使用的器具。马孔德人极其重视本民族的习俗。每年举行各种庆典活动。如:婚礼、葬礼、割礼、丰庆、祭奠等,在活动中使用大量的雕塑品。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造就了马孔德人生活中的雕塑艺术。
马孔德雕塑分为四大类:
1.西泰尼(斯瓦希里语的词义为:神灵)是非洲艺术家们最敬重的一类雕塑。类似图腾,内涵深刻,形体怪诞。或表现一种意志和愿望,或概括某种伦理;反映人的爱与憎、正直与邪恶;往往令人触目惊心。此类作品十分丰富,流派繁多,很难找到一个“标准化”的雷同形象。
2.云形(斯瓦希里语的词义为:云彩)是马孔德雕塑家最自由的创作。在雕刻之前,往往观看天空变化多端的云彩,结合自己的想象再去创作,作品由此而得名。
3.群雕(斯瓦希里语的词义为:集体、团体。)在欧洲也有人称它为“生命树”。把几个,十几个乃至上百个或数百个人物摞叠雕刻于一段木头上,是群雕的艺术特征。
4.实用品,这类雕塑包括:手杖、手镯、梳子、耳饰、碗、勺、刀、叉,还有挂板,头像等装饰。
马孔德人是非洲最具艺术天赋的民族,马孔德雕塑艺术,是非洲人民丰富想象力与巧夺天工技艺的有机融合。“马孔德人的思维是独特的,他们信奉着自己的宇宙观,崇拜祖灵,雕刻是他们血管里流淌出来的艺术,这艺术的灵感则来自于那些神乎其神的传说和故事。而他们对人生,对自然的独特见解和感悟又是他们艺术创作的源泉。”经过二百多年的衍生、升华和发展,马孔德人所创造的木雕艺术已成为非洲艺术殿堂中的耀眼明珠。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我们领略神奇的非洲文化,了解非洲近现代发展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这次李松山、韩蓉夫妇将历尽艰苦坎坷收藏的一批马孔德雕塑艺术捐赠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充分体现出二位老师高风亮节的情操。为美术界又一次树立了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榜样,让我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谢谢大家。
2005年5月8日
作者:马书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