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首先我要感谢王树村先生的捐赠,感谢王树村家属林凌风女士及其子女对于中国民间美术事业的贡献,感谢出席今天开幕式和研讨会的专家和学者。
今天王先生的研讨会能来这么多的专家学者,足以说明了王先生的人品和学品之高。我想谈一点感受,王先生成为民间美术收藏家和民间美术理论家并非偶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生长在年画之乡——杨柳青,在特殊的环境当中,年画、剪纸、窗花、泥塑、彩扎以及花灯等纯朴的民间艺术珍品,像-块磁铁吸引着他。少年时期的耳濡目染,民间艺术的熏陶使王先生自然而然地对民间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感兴趣到收藏,由收藏到研究,再从研究到将个人的收藏捐赠给社会,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这一历程并非偶然。他的捐赠是平凡中见伟大的义举。这是我的第一点感受。
第二点感受,王先生在民间美术收藏品类上的广泛性,以及王先生在理论研究中认真治学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王先生的民间美术收藏包括年画、剪纸、刺绣、石刻线画、玩具等等,涉及内容非常广泛。而他对于每一种品类均有深入的研究。比如说戏出年画,他对戏出年画的渊源、兴衰以及不同年画产地的风格均有独到的研究。他对戏出年画的精湛研究,得益于自己经常看戏,结交戏剧界朋友,因此才能对戏出年画有更深刻的认识。
王先生自己写道:“收集资料在于研究,实物资料在收集后若无借助文献加以考证,空有戏出美术品欣赏而已,只能认识其表面的价值,对它深刻的内涵以及更高的价值将无从得知。”他在收藏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件收藏细节都有自己的日记,我们在展厅当中也看到王先生的一些信函、收藏记录,都非常认真。他之所以能够写出70多部传世著作并非偶然,可以说是日积月累的学问和财富,他的成果得益于他的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第三点感受,王先生的人生观使我们]非常敬佩,他不把升官发财买房置地作为人生目标,他不仅仅视民间收藏为自己的爱好,而是通过对民间美术的研究,体现自己对国家美术事业发展的热爱。
如果我们中国无论是美术界还是民间美术,能更多-些像王先生这样充满事业心和爱心的人,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有更大更快的发展。之所以王先生能够呕心沥血节衣缩食地进行长达70年的民间美术收藏和研究,是因为他把这份事业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才会在民间美术领域里,身心投入、忘物忘我、乐趣无穷,并成果丰硕。这一点我在筹展的过程当中更加深了对王先生的了解,也更增添了我对他的钦佩之情。再次感谢王先生以及他的家人,感谢王先生对于中国美术馆的贡献,感谢王先生对于中国民间美术事业发展中的贡献。
今天来了很多专家和学者,借这个机会我想谈一谈20世纪国家美术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这个项目是重点收藏20世纪美术创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艺术家的作品,是文化部专项项目,从2004年实施以来,我们先后完成了张仃、华君武、王琦、赵望云、赵延年、伍必端、吴作人、刘迅等四十几个项目,我们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根据作品的数量等其他因素,每年国家投人几千万元不等。这次王树村先生的捐赠也是人选项目之一。同时我们非常希望在座的专家不断将优秀的艺术家和优秀的作品推荐给我们,我们由专家委员会认真研究共同认定,使这个项目进一步得到更好的实施。我们共同来对国家负责,对美术史负责。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各抒高见,谢谢大家。
2009年4月8日
作者:马书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