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应天齐威尼斯双年展《世纪遗痕与未来空间》

       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国际艺术界唯一横跨三个世纪的双年展,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Kassel Documenta)、巴西圣保罗双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而威尼斯双年展其重要性在三大展览中排行第一,在国际间有着「双年展之母」的美誉。

C7ZJ6zWCFpkbOGvVWJusYp64dtYGnDvwqvEbQwD9.jpg

mKgOdHljbfOteAx7R6PXk0OzPx05gurOuYnKU6H2.jpg

  威尼斯艺术双年展逢奇数年举办,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则于偶数年举办。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策展人David Chipperfield以「共同基础 Common Ground」作为主题,在2012年8月29日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同期开幕。

uM6a5clDZw2VIQDIOJN56KiBZMwWABLpFJpiPvOx.jpg

  由中国著名批评家、策展人王林、荷兰著名独立策展人卡琳?德容(Karlyn De Jongh)及沙拉? 戈尔德(Sarah Gold)共同策划,荷兰全球艺术事务基金会(Global Art Affairs)及亚洲艺术中心(北京)共同主办的《世纪遗痕与未来空间 Traces of Centuries and Future Steps》当代艺术展将于2012年8月29日 - 11月25日在威尼斯大运河畔重要建筑本博宫殿(Palazzo Bembo)展场举行。展览以著名华人艺术家应天齐"世纪遗痕"系列作品(包括大型装置、影像、行为、综合材料等)组成的个人展览和众多来自全球各地备受注目的新锐建筑师的作品共同形成一个对比展,展览期间将同期举办艺术家应天齐和来自各国建筑师对话方式的学术研讨会。

BQsdWCTR9eQPLh7Tr61VlGDhWh4KoD2C6JpBNCth.jpg

  应天齐,身为长期关注中国建筑文化及废墟文化的重要华人当代艺术家,其作品的学术价值受到国际范围的肯定,曾参加2011年第54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2012年,应天齐以《世纪遗痕》为主题参加「第13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艺术家为该展最新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囚》、《砖魂》、《黑室之二》、影像作品《自诉》、《废墟之殇》等,从全球众多当代艺术家的申请中脱颖而出,受到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审核委员会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中国首度受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举办艺术个展的华人艺术家,也是以个展方式并同时以对比展形式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第一人。

mt9SlabfERHHNlOfbD5CpPu0sykvKHhXiFlOo2Zi.jpg

  应天齐,生于1949年,安徽人。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结业,现任深圳大学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应天齐为中国原创版画的领军人物,曾以代表作「西递村」系列版画享誉艺坛。并于2006年开始创作综合媒材油画作品,近年来在中国美术馆和上海美术馆成功举办《世纪遗痕》系列艺术展。此系列作品不但承袭其版画作品之精神,藉由媒材特性更充分地反映出艺术家沧桑、深刻的内心世界,其对艺术、建筑与社会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问题的反思。

  2011-2013连续三年参加意大利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与建筑双年展,并成为华人艺术家首位以个展的方式进入该展的艺术家。

HN7awXvW8rnfxBgFfz1a3Nauq5LiIi9LXZp5Bszi.jpg

  世纪之交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急速发展,中国大陆一时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拆迁现场和建筑工地。建筑在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中,不仅是建筑,更是权力、利益、文化、思想和空间博弈的场所。

  中华大地不仅因为数不清的高楼大厦需要修建而成为拆迁的废墟,而且因为原有城市环境、建筑形态及生活习俗的破坏而成为文化的废墟。熟知的城市很快变得陌生,昔日家园一下不知去向,只有挥之不去、难以忘却的历史记忆还保留在文人的呼吁、市民的惋惜和艺术家的作品里。

3Mq4kbNHHVnr7OtwxnRaKWZv56TOlX2M5jAG9077.jpg

  直面这样的文化废墟和废墟文化,应天齐作为一位一直和建筑发生关系的画家、艺术家,其作品更真实也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当代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无论是《西递村》版画还是《世纪遗痕》油画,无论是芜湖古城改造方案还是原住民生活录像,还有不少行为艺术作品,他都在提醒人们: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现在身居何处?我们的回忆、渴望和期待何在?此次出展2012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一系列作品,艺术家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应天齐根据展览现场,布置了数件装置、影像作品,也展出了一批材料油画。其装置作品或用方块化集成方式,以象征千篇一律的中国城市建设;或用夸张手法放大现成品,以强化对历史文化的残存记忆,或对环境现场进行异化处理,以揭示社会文化的真实。其影像作品则不仅记录了创作过程,以打破艺术结果的沉默,让观众从"艺术是什么"介入到"艺术做什么"的体会,而且以不动声色的案例纪实叙事方式,让异地异国的观众感受日常生活和普通人自身的人文生态和存在价值,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反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者在绘画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悲怆、祭奠与缅怀心情,同样笼罩在其他作品中。中国正在不可避免、不可逆转的走向现代化,但在此一过程中,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何以能够"在否定中保持住自己"(黑格尔语),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问题意识乃是艺术家切入当代的关键,也是与他人交流的基础。

EeVEcHU8nEYdfNbYG3MlkZ4s2EHqPXzl4eAMpIK0.jpg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