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品与出土器
在我们目前收藏的各类古代文物中,无论是博物馆内还是民间收藏,大致分成两大类,即传世品和出土文物。以往我们在全国各大博物馆中展出的也是二大类,一类是历代皇宫珍藏传下来的各种文物瑰宝,一类就是考古发现,从墓葬与窖藏中获取的实物珍品,还有向民间征集收购的部分器物。以台北故宫博物馆为例,传世品最多,而北京故宫的传世珍品就比不上台北,大部分展品都是解放后向民间征集的。这其中原委大家都知。
在民间,在广大收藏爱好者手中,目前也拥有大量实物真品,有的档次,其精美程度不一定比博物馆的差,也有一些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然而在民间与在博物馆的性质就不一样了,博物馆内绝大多数为真品,不可否认。民间藏品中有真有假,良莠不齐,有的被专家认可,有的则全盘否定。这其中也有二类,传世品与出土器。
所谓传世品,就是祖辈传下来的各类古董,文玩小件,以晚清民国居多,此类东西时间不会太长,能有200年的传世经历已经很不错了,在我们鉴定过程中发现民用品多于官用品。从历代宫廷里流到民间的有没有?应该有!就拿瓷器为例;在历代官宦,商人(其中有晋商,徽商,浙商)家里存有大量精美的藏品,一般有的商人富可敌国,家财万贯,有一些稀世珍宝,从他们家族中流出来並不奇怪,有些是真正的官窑器。
然近100年流传在世更多的则为普通日用件,以文房中的水盂,笔架,笔筒,小瓶,小罐居多,民间日常使用的碗,盘,碟,洗更多。此类器物都有使用过的痕迹,有的有损伤,非破即残或裂缝,有的上面有很厚的包浆,此类物件一般人都能看懂,专家们也一眼认定,是大路货,一眼货。但价值不高,比较容易买到,因为便宜。不像有的官窑器开口成千上万 ,让一般玩家听而止步,无力下手。
出土器以往很少,历代虽说也有古物出土面世,那是盗墓所致,物品极少。最近几十年,由于国内基本建设的需要,全国各地开路,挖河,造房,使沉睡地下千百年的古物纷纷面世,这其中有墓葬也有窖藏,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大量文物出土,国家力不能及,考古也忙不过来,怎么办?只能依靠全国广大收藏爱好者一起,共同担负起保护文物的重任。
出土文物有它固有的特征,一般目前发现的有墓葬与窖藏二类。而且出土特征略有区别。从墓葬里出土之器大部分为土埋之物,经过千百年岁月的变迁,器物在地下与泥土为伴,水浸,土埋,上面土渍斑斑。有土沁,水碱,釉面老化等特征。即使将它洗干净,但釉下形成的内在反映,永远洗不掉,这就是我们鉴定的要点。
有的特征好仿,有的仿不像,现代仿品上的人为作旧,用水一洗就去,表面依然光亮如新,内在没有一点的出土痕迹,非常好认。这与出土之器是二个概念。
窖藏之物,目前也很多,但争议较大,原因在于窖藏的器物,就如新的一样,大部分没有使用过,保存完好,没有使用的痕迹。唯独改变的则是瓷器表面的釉光,一种自内发出的宝光,光泽柔和,光润如玉,这与作旧去光也是二个概念。作旧去的光为死光,釉面苍白干燥,毫无滋润感,手摸不光滑。有的专家在鉴定时首先看磨痕,如果没有一点划伤或掉釉,剥釉,立即定为仿品,这是一种极为偏面而主观的断定。
要知道很多墓葬或窖藏之物,当年都是全新放入地下,怎么进去,怎么出来,何来划痕及使用的痕迹?这不同于传世品,陈列在家中,经常擦灰或使用,外面不但有磨损还会引成包浆,这也是传世品与出土器的本质区别。
传世品年代不可能太久,若说清中,晚期或民国时家中流传下来的,比较可信。若说元代或明代流传下来可能性极小,除了宫廷陈列,代代相传外,民间传世三,四百年可能不大。这是常理。
墓葬与窖藏就不一样,那怕在地下沉睡千年,挖出来的仍然光彩照人,毫无损伤。这一类器物品相完好,档次也很高,其中不乏有一些历代珍品,而且价格远远低于传世品。这就需要眼力,经验的配合。目前为止,在市场上流通或拍卖的瓷器,流传有序的並不多,而且档次不高,民窑民品居多,老窑普品多,而真正档次高的基本来自出土,只不过老出土和新出土罢了,也就是“生坑”与“熟坑”。当前收藏笔者认为找出土器精品最合适,价廉物美,而且文物价值高,等待时机,见好就收,其中还有捡漏的乐趣。
作者:瓷器鼻祖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