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私人的是公共的, 公共的也是私人的
【”秃头戈女”最早是2012年由海内外几位艺术家发起的女性主义先锋艺术联盟。它借用法国荒诞剧作家尤里斯库著名话剧《秃头歌女》之谐音,隐喻当下的女性生存现状。以兵器的“戈”代歌唱的“歌”。今年开始,“秃头戈女”联合更多海内外女性主义艺术家和策展人重返艺术公共空间。】
图片
蒋:做了这几年,你们的收获和困惑是什么?
庸答:最大的收获只要勇敢和有想法就能做事情,也能获得国际和国内同仁的认可与支持。并且在做的时候,本来不够成熟的东西经过琢磨就会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我们在欧洲这几年也获得许多关注。研究者专门写关于秃头戈女的论文。象泰特美术馆MonicaMerlin以外,还有奥地利的JuliaHartmann也将秃头戈女的写成专著和论文。最近PamelaKember,前香港东南亚艺术研究所的伦敦批评家,准备把“秃头戈女”介绍给法国女性艺术档案馆。在德国文化广播电台采访我以后,很多听众都写信给我想了解“秃头戈女”艺术的现状。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是巨大的鼓励。同时,我们也存在极大的困惑。时间过去10年,国际和国内的语境都在变化之中。十年来,我们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纽约时报》也进行了报道。但是,打响第一抢后,我们还需要更新理念和形式。艺术它不同于文化,不只是传承,更多的是创新。前几年我们在敢站出来时,把“私人的也是公共”的以艺术的方式在中国呈现出来,发出女性的沉默已久的声音。但是之后,我们必须随时跟上时代精神,打破窠臼而超越自己。
蒋:当下有些有女性主义倾向的艺术家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女性主义艺术家。她们说艺术不是反叛,也不是挑衅,而是忙着建构她们自己,“成为自己比代言女性主义更重要”。你是如何看代这个观点的?
庸答:我觉得这种说法可以理解。不少有思想的女艺术家不想被标签化,是正常的。其实,"秃头戈女"也不愿意被标签化。除了最初的三位秃头戈女艺术家以外,后来我们用了不同类型的国内国际的艺术家,并且跨界。这也说明我们是开放的,不是封闭自恋的小团体。女性主义这个话题,在有长期封建传统的父系社会历史的中国,男权思想深入我们的血液,也包括不少女性自身而不知觉。同时,过去几十年的“半边天”叙事也误导不少人的思维。他们以为女性已经从上而下被解放了,再搞女权就是多事。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存在一种对女性主义妖魔化的倾向:女性主义者个个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妖怪。在“女德班”和“女神“情结的社会氛围,独立有尊严的女性主义思想变得十分艰难。此外,在女性成长过程中,缺乏像瑞典童话《长袜子皮皮》这样的新女性叙事。大多数女性打开电视看到的只是宫斗剧。关于有个性的女性,有想法的女性纷纷努力“成为自我“的问题。女性艺术家希望建构女性的主体性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这些主体性是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产生呢?弗吉尼亚·伍尔夫说的没错,”一个女性想写作,首先要去赚钱,然后想办法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问题是在一个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如果根本就没有女性赚钱的地方和可能性的话,这种假设就是一个伪命题。伍尔夫幸运地继承了一笔财产,但如果她作为女人根本就没有继承权呢?那么伍尔夫无论多么有写作天才都没有办法得到一间自己的房间,也更没有可能关上们来搞写作。在中国具体的例子就是我奶奶。她年轻守寡,被父亲接回娘家,寄人篱下。娘家的兄弟(姐妹)们都认为她没有继承权,因为她是女儿。在这样的权力话语权下,谈成为“自己”非常困难,几乎不可能。成为“自己”是有公共文化先决条件的。除了少数上层特权精英女性,大部分女性都会因为“公共的“障碍很难实现”个人的“自我主体。在当下中国社会语境下,经过几十年的抗争,女性获得了部分应该获得的权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很多权力仍然需要抗争,特别是乡村和底层女性的基本生存权。除了对基本权力的争取以外,整体社会一直存在性别权力的不平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性侵事件。所以用艺术控诉,对抗和挑衅固有的思想和定式仍然非常必要。在一个没有经历过芝加哥,辛迪·舍曼,莎拉·卢卡斯,出口,翠西·艾敏的女性艺术洗礼的中国社会,说需要反抗与反叛就可以达到完全的女性主体建构而成为“自己”有点像琼瑶小说对爱情不切实际的向往。“秃头戈女”经历了几年“个人的是公共“的叙事阶段,结合中国现实和国际语境超越过去进入到”公共的也是个人的“阶段。女性艺术出现“身体疲劳”现象,有人认为拿身体做作品的人太多,太多的“个人的”呈现于“公共”。“秃头戈女”准备把公共的“现实”记录下来,让“纪录真实性成为艺术虚构“,这种真实的虚构是”秃头戈女“的艺术叙事的新力量。我们注意到性侵现象在中国非常严重,受害者贯穿各种社会阶层,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普遍现象。这些受害者也都想成为“自己”,但她们受到极大的心身摧残,没有办法顺利地成为自己。李心沫的“秃头戈女“新项目《我也是Metoo》就是这个主题,也是我们接下几集重点介绍的内容。
蒋:很高兴秃头戈女找到了一个新的发力点,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发展,会集中力量去对如果构建一个性别平等的公共空间进行提问和探讨。我也非常期待在未来把李心沫老师请来一起谈她的项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