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彰往察来,隶书、白文印,鉴古知今

    《易经·系辞下》:子曰:“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孔子说:“易经,记载往事据以考察未来的发展,展示细微之处阐述精深的道理,给予适当的名称,利于辨别事物说明道理,列举记述的只是个别例子,说明的却是适用于同一大类事物的道理。立意高远,词句文雅,诉说深入的道理不偏不倚,举述事例浅显明白论述道理深入透彻,因循乾坤阴阳的道理辅助人们进行行动抉择,了解预判行为的得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4/4eb48e74b302dcc73e974a0bec6412b9/4eb48e74b302dcc73e974a0bec6412b9.jpg

彰往察来,隶书、白文印

 

《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人类文明的飞速进步是从文字开始的,根本的原因就是文字使以往的经验、别人的经验、历史的经验,都能够被后来者所学习积累。从单细胞生物的自我复制,到个体种群间的基因交换,是生物基因给进化按下了快进键;而后,人类语言文字又给进化发展带来了再一次的飞跃,将物竞天择变为从善如流,将天选变为人选。再然后,互联网与电子信息化,则让信息传播学习交流变的更加快捷方便。回避一个错误,不再需要一批生物种群的灭绝来发现与纠正,对比过往的记录与效果,就能在计划阶段否定修正,进步速度与成本的差距不是万亿倍可表达的。

《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语言文字最早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即便是现在文盲仍然以亿万计,能够通过学习历史的经验知道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的人,近代中国在“白话文运动”以前还是少数人,于是这些人就可以嘚瑟卖弄“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能够以先知、圣贤、神汉的光辉形象来糊弄不明就里的群众。

易经,所述、所论、所旨、所用,不外乎鉴古知今、述事明理,以此观之不堕小道。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传旧典刑。

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雪一灯青。

 

欢迎关注公众号:中流治印,获得免费印章设计。

了解更多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