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廖军伟的无一物之美

2021-04-07 13:56

影像

3' 00''

2021

视频来源于深圳美术馆

4月2日在深圳美术馆开幕的廖军伟2021当代艺术展,除展示了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栉”系列的部分作品外,还推出了两件廖军伟的全新鼎力之作:一件大型装置作品和一部影像作品。两件作品以立体的方式全方位地诠释艺术家的艺术观和创作理念。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4/d143379fffa8a12e299742abad2241bf/d143379fffa8a12e299742abad2241bf.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4/047d6b35b222e304656317cefe43002e/047d6b35b222e304656317cefe43002e.jpg

栉 

 影像(局部)

3' 00'' 

2021

影像作品:预设的避光环境,强悍的视觉冲击,极微之境的特殊语言,直接引领观者浸入到艺术家“栉”系列的极微世界之中。作品镜头中“眼睛”贯穿始末,它思考、沮丧、兴奋、疑惑、欣喜,是艺术家从创作构思到作品完成全过程的情绪再现。这件作品不但带观者体验了一把艺术家探究的神秘的物质生命世界,也经历一趟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作品是对“栉”系列的深入诠释,更是“栉”系列的一次扩延、补充和跨越。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4/61ef18ecb6249922517a5da612443615/61ef18ecb6249922517a5da612443615.jpg

展厅现场

另一件装置作品,艺术家将呈现她创作所用的媒材和她工作室里的艺术生态:简单、质朴、真实、野趣,自然演进的岁月。这种在地性的装置作品,使廖军伟的艺术从画内延展到了画外,完成了一场自室内到室外,又自室外到室内的场域转换轮回。有助于观者全方位地清晰地了解艺术家的艺术观。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4/411df45c23cdfcdf7cb31a047aabb85c/411df45c23cdfcdf7cb31a047aabb85c.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4/4236ed2143496dbd8f57c4f0aed18be9/4236ed2143496dbd8f57c4f0aed18be9.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4/dcb133f6ea871e03fbe550d547238a9a/dcb133f6ea871e03fbe550d547238a9a.jp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4/2bbefe103c4e5dfaaa47c9ae35742eb3/2bbefe103c4e5dfaaa47c9ae35742eb3.jpg

大型装置

尺寸可变

 2021

与艺术相伴

由廖军伟的艺术经历与作品引发的一点思考

文 / 游江

廖军伟和很多致力于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一样,坚持用艺术的方式和世界对话,用作品进行观念的传达,并在当代的语境中找寻着自己的艺术方向。回顾她的一系列作品,在《妙峰山系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些印象派的笔触,在《南国之夏系列》、《沂蒙山系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意象油画的韵味,在《南澳系列》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某些西方当代名家的影子,而在《栉》系列中,她则开始尝试着摆脱对现实客体的描绘,转向绘画行为和媒介自身,在作品中体悟人与世界的关系,试图让作品呈现个体具身认知下的物质世界的精神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4/76fab4f45b74323a7d022e693a4425cb/76fab4f45b74323a7d022e693a4425cb.jpg

展厅现场

出走与回归

有故事的艺术家往往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体现在作品中。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廖军伟的作品没有与外部世界完全脱离,它们既不是外部世界的避难所,也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审美乌托邦,而是一种艺术家当下的思考与表达。学院时代,廖军伟在进行系统艺术教育的同时,还走出了象牙塔,走进了山林古道与田野乡间,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捕捉转瞬即逝的光影变化,描绘亲临自然的情感起伏。也就是在这种与自然、历史的遗存与人的观照和互动中,她开始从写实的道路上出走,在不断地试错中找寻自己心中的图像表达。后学院时代,她在月亮和六便士的抉择中暂时放下了心中艺术的火花,但是后来她在“传送带”模式的工作环境中再次出走,这一次她打破了三段式的人生模式,回归到了自己内心的诉求。廖军伟这里的回归,不仅仅是对艺术创作的回归,更是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回归。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4/e2bfb20ea1a92157de7f19a23f6f43e9/e2bfb20ea1a92157de7f19a23f6f43e9.jpg

展厅现场

黑与白

艺术作品是人类知觉的延伸和物化。现实中,来自于直接经验感受的“印象”以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观念”,通过相似关系、时间或空间中的接近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行联结,并通过艺术的语言进一步加工和表现。廖军伟近几年一直进行《栉》系列的创作,在这个系列之前她还尝试过《衡系列》和《浸系列》。虽然这些艺术实践最终的面貌有所不同,但是却呈现出一种创作倾向,即她开始不继续在表现主义的大军中找寻题材的在地性和当代性了,按照她自己的初衷——对物质本身的敬畏而进行视觉化重现。作为旁观者,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她在创作中走向了对于材料、行动绘画的反复体验,从而进行自我观念的图式建构。她反复描摹的《栉》系列作品是她对于现实世界的印象和自我认知观念的表达,就“栉”这个字而言,既指梳子、篦子等梳头发的用具,也可以作为一个动词,强调梳这动作。仔细观摩她的这一系列作品,这两层意义都既存在于创作的过程之中,亦暗藏在作品最终的视觉图像之中。然而,我觉得可能最重要的还不在这里,而是在于“梳理”的对象——砂砾以及黑与白构成的世界,她在创作中是对自己的一种梳理,也是对经验世界的一次梳理。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4/ef0efe63838dc1fc0fd0057275035d94/ef0efe63838dc1fc0fd0057275035d94.jpg

栉202009(60×7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4/94f456936b1cb214b108f8d0af4a1368/94f456936b1cb214b108f8d0af4a1368.jpg

栉 2020 02  60×70

逃避与自由

有多少人可以在社会网络中重启自己的人生呢?也许我们不能从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去理解他人,廖军伟和她这一辈人路径似乎在艺术的创作道路上有着更多的羁绊,他们一面向艺术史上的经典致敬,找寻着自己与美术史的逻辑关系,一面试图反叛与超越自身。总体来说,个体化进程和社会发展进程是一致的,廖军伟这一代人经历着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她似乎用职业艺术家的方式进行着“逃避”,但她也用艺术的方式找到一种自由。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4/22d914a016ec02f3ee44db55087cfa10/22d914a016ec02f3ee44db55087cfa10.jpg

栉 2018 (一)200X15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write/jpg/202104/14cd37024844eafc134578983b92ea2b/14cd37024844eafc134578983b92ea2b.jpg

栉 2018 (十七)200X150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