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达刻《第一把玩》 寿山石(田黄)
规格:3.7×7×3.6cm,110g
位列宝玉石「金字塔」顶端地位的寿山田黄,具有材质与文化双重价值属性,数百年来以独特形态连接了庙堂与江湖。稳坐田黄文化坐标系一端的,是雍正、乾隆这样位高权重的帝王。凭借天然自成宝光流溢的浓黄色泽,加之背后的「福、寿、田」寓意,田黄被视为是「帝王气象」的缩影。作为帝王宝玺和祭天之物,它被冠予帝帽,尊为「石帝」,一方灵石之上承载了中国顶级宫廷雕刻文化和不可复制的历史价值。坐标系另一端的是文人。集「温、润、凝、结、细、腻」六德于一身的田黄是中国文人贵胄的终极追求,其温润内敛的气质吸引着历代重要文人藏家追逐收藏,在石头上投射文人味道。相比较「宫廷气度」一脉田黄中的雍容宏大气象,文人更乐于在「一两更值数两金」田黄上展现朴茂隽永的雅趣,至此,贵重华美的珍罕之物,便多了一份从容典雅的「玩味」,东南本季大拍呈现的「田黄·第一把玩」就是这样的一件作品。
这一块「田黄·第一把玩」,原型为整块带皮的寿山田黄石籽料,石质极佳,油润光洁,金灿夺目,其中「红筋」及「萝卜丝纹」清晰可见,通体无暇,不可不谓田黄石中的上上之品。曹雪芹《题自画石》有云:「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用来形容这枚田黄再合适不过了。田黄一脉素来「无根而璞,无脉可寻」,自古以来「一两田黄三两金」,通常一两以上者方算成材,三两者可谓大材。到现如今最高成交克单价过二十万元,一两田黄早已达数十两金价值,田黄雕刻在全球拍场中更是常以数千万成交。如今资源进一步枯竭,大体量的田黄石更显珍贵,此枚「第一把玩」重110g,可知其珍。在过去,如田黄、红白芙蓉之类的极佳石材往往有两种取法,一为破方雕钮开成印章石料,以获取高估值,2016年佳士得香港释出的「董沧门刻恭亲王龙凤田黄对章」便是一例,讲究的是「极奢」。二为随形而雕,在不改变原石自然形态和特征的前提下进行整饬,以自然之形无限接近创作者的精神高地,期间藏着中国文人的「惜物」之心。在现代寿山石雕中,雕刻家们回望传统,承续这份气韵悠长的文人气度,其中以陈达所代表的文人一脉最为典范。这枚由陈达雕刻的「第一把玩件」,就将这种「文人气度」挥运淋漓。

陈达对此把玩件的处理取法其二,只做了尽量少的修整,最大限度保留田黄籽料原彩,微存皮色做浅浮雕。现代作品田黄多留皮,以表示这是「田石」,而过往贵石多在「留意不留皮」,会尽量将皮去干净,只留其「意表」。「第一把玩」之取法横跨古今,精心而艺术、恰到好处,非雕琢高手、艺术大才不可能为之。「第一把玩件」石有七面,面面玲珑,五面石皮作浮雕,灵感来源汉画像砖中的夔凤、螭虎、应龙,并加以形变,仿佛《山海经》中所描上古仙兽盘绕,活泼灵动与神秘感具存。一面石皮浮雕隶书:「第一把玩,陈达制」,字形规矩静气,下刀稳快,折角转接沉静周到,有气定神凝,一气呵成之势,不见矫揉造作,又不失端庄典雅,蕴籍醇厚之貌。未存石皮一面,阴刻白文篆书「第一把玩」四字,简而见骨,落刀结字大巧若拙,寥寥数笔尤见精神。
陈达刻《第一把玩》 寿山石(田黄)点击图片查看更多拍品信息
再反观刻于石上「第一把玩」四字,核心奥义更显意味悠长。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玩」很容易,但玩出「风雅」,玩出「自在」,绝对是一门至艰至深的学问。犹如田黄,百年前就被打上了珍罕的烙印,留给世人的多是「槃礴尽致」的宏大感和距离感。但在陈达的经营之下,田黄充盈返璞归真的「情趣」,更为贴近文房气韵与中国人之玩物品格,与古人所主张的「无情之物变为有情」暗合。盈盈一握之间,与玩石人无限亲近,以「第一把玩」称之,举重若轻,又恰如其分。此关乎精神风韵的「田黄第一把玩」,曾于2014年显现于福建东南拍卖秋拍「尚臻——重要私人珍藏专场」,世人诧为瑰宝,最终以580万元成交,创陈达个人雕刻作品拍卖第一高价。而今再现艺术市场,谁得囊获?| 艺 | 术 | 东 | 南 | 小 | 程 | 序 | 小程序,
艺术东南,,艺术东南,你的掌上艺术馆。小程序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