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艺术家简历
邵智,成都人,198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199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2019年6月中国油画院李士进经典静物技法创作研究班结业。成都市民主建国会书画院副院长,蜀都书画院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画院、四川分院院士,成都西望写实油画院副院长,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人的历史也是“物”的发展史。“物”有:物质、物品、事物、环境对象、实质等等诸多丰富内涵和多重意涵色彩。物能承载人的情感。如,“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物能代表富裕荣华。如,“物阜民安”;物也能使人感概时光变迁。如,“物换星移”。或许,正是如此,油画静物这个品种从古到今,一直被世人喜爱,也是艺术收藏的重点之一。静物画的难点不是技术,而是情感。因为物能说话,物是正在发生的历史见证物,是过往岁月的记录者。静物画的物件摆放位置以及空间构成关系,可深可浅,见俗见雅,分出高下。邵智在物品摆放构思上,下了功夫。也是他与众不同之处。
邵智静物画的特色有以下几点:
1.色彩构成。以灰调子为主,有小块鲜亮色彩相对比,是学院式的。构成了抒情、思念的情绪。
2.构图。他利用深色红木椅子的长线条,分割平面背景,或用瓷器的外形,将主体物体与空间负形交织叠加,暗含当下与岁月对话呼应,强化主题。
3.空间关系。他的静物背景构思设计有两类,一是空背景,有空灵辽远意境。另一个是背景出现花鸟图案,有现代设计感,与画中物体产生对比。有书卷气。
邵智的静物有叙事性、抒情性特征。将细腻的写实与绘画的书写性,做了比较好的分配。已经形成具有个人语言特色的油画静物系列。
宋志江,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版画协会会员,画家,评论家。
《远去的琴声》布面油画 80x80cm
《消失的电波》70x60cm
《九月》布面油画 85x65cm
《吹风机与绿萝》布面油画 120x100cm
《秋韵》布面油画 50x50cm
《硕果》布面油画 50x60cm
邵智以画静物见长。近些年在成都看画展,他的静物画总能一下子跳出来。能从风格各异、琳琅满目的展场夺目而出,凭的不是画面构成与色彩对比等等造成的视觉冲击,而是洋溢其间的那股安静、恬淡与温馨、平和的气息。画如其人。如果用一个字概括邵智作品特点的话,我以为可以用一个“静”字,安静,平和,温润,细腻。人因静而能够专注、深入,画因静而易生幽深、悠远意境。
这里展示的邵智今秋太行山写生作品,有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除了造型准确,空间感强,画面构成以及色彩明度关系处理得比较好之外,尤其可圈可点的是,无论构图、还是用笔、敷色,都流溢出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因而使得画面整体上带有较浓的抒情意味。与四川山水风貌迥异的是,太行山的风骨带有典型的北方地域特征,崎岖陡峭,植被稀疏,质地粗犷坚硬,色彩对比分明,其刚毅重厚朴实之态,一如北方大汉,令人望而顿生敬畏之感。或许直面这些满目新奇客观对象时的感受格外强烈,或许作者近些年不断求新求变的努力实践惯性使然,很显然,邵智此番写生,对景动笔时情绪甚好,构图果断,下笔干脆,整个作画过程中比较放松。状态身心双畅,作品的调子自然明快、响亮。
《朝圣》画板油画 30x40cm
《哲蚌寺的辩经场》画板油画 40x30cm
《藏区的早晨》画板油画 40x30cm
《古堡夕照》画板油画 40x30cm
《太行秋歌-1》布面油画 60x80cm
《太行秋歌-2》布面油画 60x80cm
《太行秋歌-3》布面油画 60x80cm
《太行秋歌-4》布面油画 60x80cm
《太行秋歌-5》布面油画 60x80cm
《太行秋歌-6》布面油画 60x80cm
西方静物画作为独立的画种,最早出现在 16世纪的意大利,繁荣于17世纪的荷兰。16世纪早期的静物画,还不被人们接受,直到荷兰小画派的出现后,一大批艺术家投身到静物画的创作中,产生出一大批静物作品。经过这些画家的不断努力,进一步扩展到整个欧洲,成为油画艺术中独立画种。
为了迎合贵族的口味,18世纪产生了纤细、浮华、精美繁琐的洛可可艺术。直到夏尔丹真实、富有新意的表现中产阶级和市井平民的家庭生活,体现了平凡的生活美,使静物画有了民主思想和人文精神。
到了塞尚,通过探索体积和块面的问题,通过色彩的微妙变化,发现空间观念。他的静物作品看似简单的几何化,却再现了大自然形体组合的魅力。用塞尚的话说“绘画不是追随自然,而是和自然平等存在着。”
从此静物画的创作进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更加注重心灵的再生。
在今天,静物画的创作更加异彩纷呈,画家描写的对象已经不是简单的物体,而是心灵和物像结合之物,心灵之物。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就要托物言志之说。
画家描写的对象是自己心灵的之物 ——心物,那每个画家的心物各不相同。 莫兰迪终其一生就画他的心物——陶罐瓶子,一样达到了令人望其项背高度。
物像不再是静物画的的主体,心物才是画家追求的对象。
心物絮语,或浅唱低吟,或慷慨高歌,或悲悲切切,或欢天喜地,去絮叨心物的前世今生。这一切就是为呈现物并尽可能呈现物的最原始的品性,也就是让物回归“他者”,进而发现并发掘出物本身的特殊性,让物的尊严和价值最它不可替代的特征中呈现。这已经超越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样态。
油画这个外来画种,我们经历很短的时间就好像已经走到了尽头,其实,我们的理想所欲企及的灵验境界却从来没有深入到它辽远疆域,“我思故我在”。
今天,人们行色匆匆,艺术形式纷繁混乱。 印度的一位哲人说过,停下你的脚步,让灵魂跟上。 停下来关注心智的光芒,心物的絮语。
在角落、案几、窗前、屋后,宁静深处去寻觅动情的视觉再生。
2018年初夏邵智浅写于鱼凫雅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