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宋代,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颠峰时期,也是制瓷业莲勃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涌现出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
天下宋瓷,汝窑为魁,汝窑瓷器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雄冠天下。南宋叶寘在其所著《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汝瓷是中国北宋时期烧制的著名瓷器,天青色的汝窑瓷器是宋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北宋瓷器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北宋晚期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其烧造的器物多为宫廷垄断。
汝官窑瓷器胎质细腻、工艺精湛,以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温润古朴、清新爽目,釉面柔润似玉非玉胜过玉,釉面上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有冰裂片、魚鳞片、蟹爪纹,釉薄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之美感。汝瓷高雅素净的艺术特征,是中国古典美的浓缩式展现,透出中华含蓄之美。
汝瓷烧造时间只有二十多年,后因靖康之乱,金兵入侵中原,宋朝被迫南迁,汝窑毁于一旦,工艺失传。南宋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讲:“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捡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汝窑瓷因其稀少,所以非常珍贵。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时至今日,已知的存世汝瓷件数仅有不足100件,令人梦寐以求的汝瓷,已成为瓷器收藏家们一生追寻的目标。
笔者有幸收藏了一只汝窑天青釉方口小尊,高仅有12公分,却能以小见大,应是仿古青铜器造型,制作规整,正方形侈口外凸,口沿下颈部先收后放,至腹部渐宽渐阔,形态雄壮、坦荡,线条柔美、古朴,既具张力又富有韧性;小尊通体施天青釉,釉面莹润淡雅,布满蟹爪及鱼鳞纹开片,且釉色随光线变化而变焕;可惜口沿处有一磕碰伤,釉面有一小块破损剝落,露出香灰色胎体,可见胎质坚致、细腻,釉层厚度亦清晰可辨;口沿、器身、底足棱线折角等釉薄之处微玩粉红色。详见图片:
底足施满釉,足墙上有三个条形支钉痕,而非常见的芝麻挣钉痕。此种条形支钉在汝窑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及窑具中均有发现,见下图:
前不久,据报道法国有一家不大知名的博物馆,在其库房角落里存放了很久的一件中国瓷器,原来一直以为是一件龙泉窑瓷器,近日经再仔细辨认,认定应是一件汝窑瓷,此事在文博及收藏界又引起了一些轰动。
笔者认为,这些原本产自中国的古老瓷器,其断代、鉴定等,我国的文博专家应该是最有发言权、最具权威性的,因窑址在中国,有大量的出土瓷片标本,以及博物馆内的馆藏实物,可更加缜密、细致地进行比对,加之现代高科技检测手段,应可给出更加确切的判定结论。
由此笔者想到,在党和国家重视、保护、利用、传承好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伟大号召下,民间收藏也已开始得到重视,真切地期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尽快设立专门机构,对民间收藏的珍稀古代艺术品,有序地给予判别和鉴定,并辅以相应政策与措施,如备案登记等,使那些不可再生的文物艺术珍品不再随处任意漂泊、损毁,并弥补原有文博收藏系统的不足与欠缺,以助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让灿烂的中华文明重新荣耀世界!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