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一
龙门石窟
3月11、12日我们蹲点龙门石窟,也是一峰老师中原行的主要目的,他要来这里找灵感,积累素材。其实龙门石窟早年他曾来过2次,由于各种原因都没能动笔写生,留有遗憾。虽然如今科技发达,有各种资讯和照片可以参考了,可一峰老师还是坚持要来现场感受和写生,他说在写生中能找出更多的语言符号,表达元素。这或许就是艺术家的执着吧。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二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三
濒临伊河的两岸,守着一川秀丽风光,穿云裂石的锤击斧凿,在千年的时空一声声回响灵魂不朽的梵音,岩壁被凿得千疮百孔,只为安放那一尊尊石像,精湛雕刻出神入化,我既感慨前人的夺天巧匠,赠予了绝美的历史遗迹,又思绪一峰老师会用怎样的笔墨来承载这段千古绝唱。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四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五
这两天其实天公很调皮,头一天烈日当头,我们穿着的厚衣服都成了写生路上的负担,我们快速行进着边画边脱,行囊越背越重,但丝毫没影响老师的画兴和速度。只见他尝试用不同的笔墨语言和表达方式,探索性写生,时而用一笔就将要表达物象勾勒完毕,干湿浓淡恰到好处;时而用淡彩,用枯笔更真实还原石窟本来残缺沧桑的面貌;时而又在勾线后用水任其肆意跑墨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各种手法用得淋漓尽致,不亦乐乎,但观其画面同样都表达出博大宏敞的气象,超凡拔俗的神韵与奇崛放逸的笔墨,与龙门石窟的千古文明,历史厚重结合得相得益彰。我的眼睛被龙门石窟的伟大雕像深深震撼,更被老师的生写小稿牢牢吸引,壮哉,我华夏千古文明;妙哉,大写意之笔墨魅力!一天下来,老师大大小小画了十多幅,直至万窟灯火,老师才恋恋不舍离开,意犹未尽的老师还在伊河对岸远观夜色中的石窟,竟然还发现了秘密,他得意地说,“光影中,石窟里藏了好多和尚。一个个拱形的石窟是他们的圆脑袋,斑驳的山体则构成了他们身体的线条。”哇塞,这就是画家的眼睛,总能发现美。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六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七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八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九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十
第二天同样的地儿,天却变了脸。北风凛冽,还不时飘着零星小雨,冷得我头痛欲裂根本动不了笔,而老师依然兴致高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老天爷是故意让我们见识雨中龙门,更能感受它的的苍凉,大气!”也对,老师一生总风雨相随。
我们直奔今天要画的主殿奉先寺,那里仪态万千的卢舍那大佛的神秘微笑总让世人难忘她身后包容自信、气度雍华、万邦朝拜的盛唐王朝。经过宛如攀登天梯的徒步后,我们到达美轮美奂的大佛们前。很多大佛的手脚,甚至身体乃至面容已经被风化,不少地方残败不堪,但那淡然的微笑却保存得很完整,我想自然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但它们也只能让佛像变得残缺,变得沧桑,却终无法改变佛家的微笑。即便是再过千百万年,即便是佛像只剩下一根手指,那也必然是拈花微笑的一指,佛身上的那种超越时空的精气神在虔诚的信徒心里是长存的。就像老师信奉的“永远大写意”一样,只要心中有信念,又何惧风雨呢?!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十一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十二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十三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十四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十五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十六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十七
老师久久伫立在佛前若有所思并不像昨天那样急于动笔了。三柱香的时间过后他开始绕着大佛们来回踱步,不时抬头仰望,比划手势,估计他在寻找最合适的写生地了。果不其然,他大手一指,“就那吧,互不干扰!”确实他选的地方偏安一隅,既能众观大局,又不会挡了游人的道儿。我安静在旁观老师作画,只见他时而大笔勾勒涂抹,时而缓慢皴擦,时而飞快点厾,还会忘情地把毛笔伸进嘴里舔一舔,在手里来回搓捏,画画的时候就像鹰隼一样双臂展开,眼睛凸瞪,身上、手上、脸上都是墨迹,嘴里还念念有词的哼着他的古代汉语小调,非常具有画面感。我置身其中也犹如经历一次惊喜跌宕的旅程,相当过瘾。其蓬松的笔触、酣畅的水墨、巧妙的构图,多变的块面和灵动的留白,遗貌取神,有种真气弥漫、朴拙感人的震慑力在方寸间展露无遗,凸显真正的大写意精神。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十八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十九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二十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二一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二二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二三
我们虽然选了个安静的地方写生,但墨香还有老师的水墨魅力还是吸引了不少游人围观,甚至还有人视频直播,最让我印象深刻是一个小女孩,约七八岁的样子,她一直在痴迷地看老师画画不愿离去,她对艺术渴望的眼神触动了一峰老师某根神经,他慈爱地为如斯可爱的女娃快速造像一张。我想这颗艺术的种子必能深植女孩心中,为其打开艺术的大门。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爱才之人,他也是这样引导着我一步一步热爱绘画,忠于大写意。虽然我今天不曾动笔,但依然收获很大,观老师写生过程的营养吸收,还有某些精神上的领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二四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二五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二六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二七
陈一峰《龙门石窟写生》之二八
陈一峰
号大容山人,1960 年生于广西玉林。1982 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1997 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课题组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作品先后二十多次入选国家级、省级大型画展,其中8次获得金奖、优秀奖(最高奖)。有多篇论文及作品发表于国家专业核心刊物,1982年油画《喜遇》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20年中国画《吾老吾幼》广东省美术馆收藏。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大容堂 作者:由心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