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画的笔墨形式美的规律,系统的归纳起来有哪些(一)

​  中国画整个笔墨规律系统的归纳,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力度感

  刚开始学中国画的青年,尤其不习书法者,论其线条的巧拙,往往软弱无力,一般的习惯叫“嫩”。随着勤学苦练,笔墨就慢慢从“嫩”到“老”,有一点力度感。但一般的规律,这力量往往是“外力”,令人感到不是剑拔弩张的火气,就是油滑的草率气。再随着岁月的流逝,功力的加深,逐渐从外力变为内力,火气慢慢没有了,叫做炉火纯青的境地。

  我们常听说“笔轻须劲能扛鼎,毫软须力透纸背”的话,话说起来容易,可是得积几十年的功夫。为什么说潘天寿的用笔如钢铁浇铸,峻峭而挺拔,吴昌硕的用笔浑厚古朴如金石,赵之谦的线条如棉里裹针等等,都是说对线条的力度感觉。 线条的力,是书画当中形式美的重要因素。它使我们感到生命的存在和感情的奔放。这种力,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特殊而相对的独立审美价值。

  (二)寓以主观感情

  在中国画里,借笔墨这个工具来抒发主观情感,是重要的职能之一,叫做“意象”造型。这一点不但西方的油画没有,其他国家用线条的画种也没有,这方面的美学价值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

  在绘画的美学思想史上例子很多,倪云林的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朱耷利用线条透露了内心的“哀叹与流逝”,石涛的“山川代予而言”,都是基于认识自然,将审美感受升华为神思、意境,主动地以意使笔,创造了艺术美,既非单纯地玩弄笔墨,也非常被动地描摹自然。

  在笔墨中有意无意的要流露出书画家人品、情操、感受和激情、所以画论中说“人品即画品”是大有道理的。虽然不太神秘,但这样的线条更不是素描的线条所能比拟的。

作者:工笔画家张丽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