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画的笔墨形式美的规律,系统的归纳起来有哪些(三)

​  (五)对立统一

  在节奏和韵律的那一节里,对于笔墨的粗细、疏密、干湿、浓淡等等对立面,要求安排得具有节奏韵律的美感。这本身就已包含了统一的因素。对立而不统一,不和谐,当然就失去节奏韵律。但还不止如此,比如古人论笔墨时早已说过:“领会到李成的惜墨如金和王洽的泼墨,对笔墨的诀窍已知过半矣”。就是说:能处理好这两个笔墨的极端的对立面,能达到和谐统一,对笔墨技法就懂得过了。

  还有如巧与拙的对立统一问题,“拙”在古代文人画领域里的含义,本来是生拙与古拙。它与“逞才”、“纵恣”相对立,属于儒家的“中和”之道的涵养范畴,是人品在作品里的反映。但如仰韶时期的彩陶图案纹样的稚拙美就是包括纯朴、自然、真挚的含义。后来文人在绘画中为了取消“霸气”而人为的去表现“生拙”,就已属于技法及形式美的范围了,生拙就同巧媚对立了。“拙”是“稚拙”。“生”是熟尔后生的“生”。就是郑板桥说:“画到生时是熟时的生。”明代傅山主张“宁拙毋巧,宁丑毋媚”,都是从品德上体会的。而拙还有“有意之拙”与“无意之拙”之分。矫揉造作,故作姿态为有意之拙。由于技法自然,深厚老熟,大巧若拙则为无意之拙。巧与拙也属于笔墨的两个对立法则,都属于形式美的特性之一。在艺术实践中我们知道,固然巧媚易流于华丽甜熟,格调不高,但一味生拙,又易流于粗犷,未必就是上乘,当其稚拙美不能与具象美结合的时候,恐怕值得研究,如儿童画和儿童书法的线条,常带有稚拙味,但由于儿童缺乏造型能力的锻炼,及布局、色彩等安排,单有稚拙而不得其形与神。虽然仅有诚挚的天真烂漫的新意,终究还是儿童画。潘天寿先生说:“画家必须有画得很似的工夫,也要懂得最不象最幼稚的画的味道。”所以我认为画家不能单纯强调稚拙而忽略具象美形式。在巧拙问题上,应该巧拙并用,达到巧与拙的对立统一。

  怎样才能算对立统一呢?在杨启與的一段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要婀娜中寓刚健,妩媚中行遒劲,雄而不野,谨而不拘,犷而不乱,纤而不弱,巧而不滑,拙而不刻,灵动中具有毛厚,严密中有轻松,锋藏而见笔迹,锋露但无火气。”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功到自然成,要靠长期的实践。

作者:工笔画家张丽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