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雕塑是思想艺术化、文化物质化的结果和表现。就雕塑艺术而言,创作不仅仅需要专业技能,更需要在思想、创意的前提下向综合技能跃升。校园雕塑作为校园文化的标志性物化符号,它必须反映和引领校本文化,融环境文化建设于一体。
校园雕塑可分为纪念性雕塑、寓意雕塑、装饰性雕塑三类。在具体艺术表现上,这三类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交叉和重叠,绝对而截然的区分是脱离实际的。所以,一个成熟的创作者在展开策划和设计之前,首要的任务是完成对承接学校的办学思想、核心理念的领悟和解读,结合其教育发展历程与所形成的特色性文化,进行深入地研究和论证,只有这样才能将其抽象的校本文化、办学思想和历史发展转化为具体可视的创作元素。
近十多年来,我的作品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校园,在深入到上千所学校考察和调研时,与众多校长进行了直面深入的交流,切身体悟和实践经验让我感到这种对话极为可贵。对比研究中,我发现很多学校对雕塑存在着一定的认识上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雕塑艺术的认识高度不够,把校园文化建设当成单纯的工程项目来做;二是雕塑艺术与校本文化结合不够,没有充分契合本校主题文化与环境;三是没有将艺术价值与雕塑实物价值综合评估,多以招标价格低廉者胜出为结果;四是雕塑制作工艺水平低下,拙劣的作品污染视觉和影响整体环境美感;五是对比论证不够充分,重复建设造成长远投资上的浪费。
事实上,校园雕塑在融入环境空间中的功能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传递信息的功能,即使师生的身心获得与校园环境和谐的信息基础;二是视觉沟通的功能,即是以雕塑为媒介实现视觉上的直接交流,满足师生心理上和审美诉求;三是空间重构的功能,即是实现师生对生活学习环境空间的认同,满足个体与人文环境互动发展的需求。
为实现雕塑的功能化,我在每个校园雕塑艺术创意呈现之前,首重研究解决该校独具特色的历史文脉、环境空间的认识和文化共识两个方面,以便为具体实施和艺术执行做铺垫。校园雕塑应反映或记载着一个学校的历史、文化和风格,它是学校内在精神的标志物,也是历史进程的缩影。如我在吴锡辅仁中学创作的其杰出校友钱钟书的塑像、无锡第一中学的陶达三的塑像,即是为了纪念和激励后学而立。雕塑作为环境空间的标志物,它有助于师生对校园环境空间的认知和理解发挥着强化记忆的作用,同时也起到潜移默化和激发潜能的作用,如无锡通江路小学以“角度•准度•力度”为主题的雕塑,所反映出的校园环境空间重构的意义就在于此。当然,不同的校园文化赋予雕塑不同的信息意义,以增强其本质上的可识别性和象征意义。雕塑作为校园特定空间的标志性景观,成为了校园环境空间的重要节点,增加了校园空间的凝聚力,使校园呈现出了清晰的空间结构,给置身其间的人们一种自然的归属感。
理解雕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首先要对校园文化内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文化的硬件,精神文化主要指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后者则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另一个学校最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雕塑作为校园物质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则集中反映精神文化的层面。所以,校园雕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否成功,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一是要看雕塑作品与其所属环境是否完全契合。一件成功的作品置于一个环境中,要能够提升其所处环境的文化氛围,因为艺术一定要给人以美的感受,否则就是失败的。
二是要看雕塑作品与其艺术化的思想是否统一。好的作品会说话,与环境所固有的校本文化融合,其本身就蕴含历史文化、人文思想和思辨哲理。
三是要看雕塑作品与其安放位置是相互匹配。校园不同的区域有其不同的功能和审美效果,虽然我们现在不刻意强调什么环境风水,那起码还是要讲究一点环境科学的。雕塑的价值首先在于审美,一件雕塑作品的价值首先取决于是否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雕塑作为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的一种表现类型,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集中地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核心文化价值观念。我在无锡高等师范学院大门前创作的以“弘毅之光”、无锡兰亭小学的“顾恺之与落神赋”为主题的雕塑,便是历史文化、人文传统的再现定格。因此,校园内所有雕塑的布局应该是浑然一体。只有这样,师生才能通过富含艺术语言的各种雕塑体会到校园文化的整体合一。此外,每一所学校总是运用自己的雕塑语言形成着自己校园独特的人文景观,因此校园雕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务必要“精准”、“独具”和“唯美”,而不是粗制滥造和满足自我当下的一己私利。
作者:君艺豪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