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三年前写的短文也叫“再见山庄”,纯然是无目的的悦己之作,曾经的一点追思与浮想,温暖过自己,感动过他人。
一年前的深秋偶见渼陂,勿勿一别却持久所思,半年后我有心而为再次来到渼陂,并企图尝试用绘画、影像、采访、手记以及文献考证等多种元素,对这个让我能见如烟往事般的村落投掷凝视的目光。后来部分“成果”分别在中央美院造型类博士创作观摩展以及中国美术馆的“农民.农民”馆藏及邀请展中展示,像那篇小短文一样,让我若有所思。
记忆中的儿时村落永远只是我熟视的幻像,我能用图像还原那个不复存在的小村却不能真实触摸它,我甚至能勾勒曾经玩耍游戏过的芳草树木,却不能真正闻风听雨,记忆像历史一样,却轻飘飘只属于自己。
渼陂反而让我遭遇了儿时所见,却不知道如何庆幸这种存在,我隐约有些恍惚,这个让我再见的村落会不会同样只是一种幻像,本书图记的全部内容但愿不是那般轻飘飘的记忆。
用诗一般的柔情去图构一个村庄的风貌不是我的本意,单纯地收集一些可供日后创作所需的素材也不是初衷。纪念是一种痛。一个村落现有的人文生态、新时期农村在人文地理和风俗传承等众多层面已然发生变化将成为怎样的历史,作为外来客的我以及我的书写也将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吗?对痛的纪念是一种安慰。
一方面通过梳理一个村落从开基后已有历史的流变,包括通过志籍、族谱、口传文化所形成的叙事文本,依据村落现有的图像遗迹,如建筑、雕刻、民间图绘等,对村落历史做一个有序呈现;另一方面,用较长较完整的时间溶入一个村落日常生活中,尽量模糊客居者的身份,尽量减弱某种先验立场,分阶段去体察并记录现有村落风情。想必不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本次艺术实践和创作是以一种身心在场的方式,去检视现实与记忆中如何可能呈现的观看差异。我相信关于生存的记忆和追问不完全是个人化的事,而是整个社会变迁中的组成因子,相较于现实的感觉错位可以激发艺术家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这是否成为艺术品可能产生魅力的根源所在?通过这次尝试性实践,我比较关注艺术个体私密化进程的完整呈现,能否有效推动大众对艺术公共性的认知。
在渼陂期间始终得到了等众多乡干部的悉心关照,女书记杨彩霞倾心于乡政府各项工作,也因为有她的支持,使我有机会深度了解干部与乡民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与渼陂有深刻情结的吉安市纪委书记刘屺烈多次同我相遇在渼陂,大小官员和游客纷至踏来有不同的风景呈现,渼陂也因此多了几重被看的维度。
本书写作得益于导师李少文先生的教诲,李先生一贯严谨灵动的治学风范影响了我更宽区域看待或从事艺术的可能。书中楹联集注参考了刘宗彬、王佑伦二位先生的成果,谨向刘老师和已仙去的王先生深表敬意!感谢好友宏凯博士继《女人味》之后,再次为本书付梓助力。先后两次在渼陂的五十个日夜都有妻黄丹陪同,期间她被戏封为“博士后”,的确,在诸如后勤及本书中若干相关资料收集、记录和整理等方面给予了极大帮助。每天途经在乡政府驻地与古村之间,总会有很多熟悉的微笑和目光,我好像越来越靠近了渼陂。
感谢因渼陂结缘的众多朋友!
谨以此书纪念朴实的渼陂人以及普通的中国农民。
2006-12-15于望京海岸楼
作者:雷子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