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美在生命——兼谈气韵说

  什么是美?美从何来?

  我的回答就是两个字:生命。生命是美的,美在生命。

  生命之美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共同特性。这是我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和学习中国画论所得到的感悟。

  一、气韵说启迪了艺术创作中的生命意识

  “气韵生动”,这是南朝齐画家、画论家谢赫,在其《古画品录》序中提出的绘画六法中的第一法,是其他五法的总纲和指导原则,也是对绘画的最高要求。其最大的理论贡献就在于:它启示了绘画创作中的生命意识。虽然“气”的概念在魏、晋时期已被广泛使用,但把“气”和“韵、生、动”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就有了全新的意义。此后的画家、画论家多有用“生”、“活”、“体”、“神”、“魂”、“骨”、“气”、“血”、“肉”、“筋”、“脉”等概念评论书画者,也就是把艺术作品视为生命的肌体加以把握和研究。

  “气韵生动”既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来使用,也可以分别作为“气”、“韵”、“生”、“动”四个既互相联属又互相区别的概念来理解。因为不论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还是分别作为四个概念,其内涵都是完全一致的,甚至是可以互相涵盖或替代的。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生”就是生命,“动”就是运动,“气”是表现为节律的生命运动形态,“韵”是特指艺术作品中生命运动的韵律之美。

  “气韵生动”既是艺术生命的存在形式,也是艺术美的特质。在这里,生命即是美,生命是美的源泉,是美的内核,是美的本质。在现实界和艺术中,生命又是有个性的真实存在,是不能仿制的个体,所以宇宙间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真更美的了。

  因为生命是美的源泉和本质,美也成为人的生命的精神养料,美以生命的活力和愉悦滋养人们的心灵。我们常说的“美意延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所下的断语。因此,一件艺术品对生命的是否有益或裨益的大小,便成为人们审美判断的最终依据。这又是艺术的善的一面的合理诠释。在生命与美的同一性中,真与善也就包含其中了。

  二、艺术生命的源头

  艺术生命的源头在哪里?唐代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对谢赫气运说的重要补充和发展。造化即是宇宙自然,是艺术创作的客体;心源是作者自身,是主体。艺术生命是从主体获得对客体的审美感受的那一刻开始孕育的。主体与客体的亲密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朱光潜译)中作了生动的说明,他说:“自然界就是人的无机的肉体”,“说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生命是和自然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自然界是和它本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人本来就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宇宙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生命系统,是包括人和艺术在内的一切生命之源。它以永不停息的运动为生命形式。宇宙和一切的自然运动形式都表现为节律性。这种节律性反映在艺术中就是具有审美意味的韵律。韵律也就是艺术的生命形式。

  艺术的韵律与宇宙和人的节律有着对应的关系;艺术的生命与宇宙和人的生命有着同构的性质。艺术生命中也包含着宇宙和人的生命信息。自然的生命信息在人的心灵中,和人的生命信息——感情、气质、性格、审美理想等一同化合、溶解、结晶、升华,从而创造出艺术的新生命。

  三、艺术灵感

  灵感是艺术创造过程中最活跃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是灵性的感悟,是直觉与顿悟的产物,它也是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表现。它是主客体各种因素的机缘巧合,带有偶然的性质,突发的性质。然而它又是受着必然的条件的制约,如长期的审美感受的积累,学问修养,感悟力、创造力的不断提高,都是获得灵感的必要条件。

  创作始于灵感,而在创作过程中,灵感又是不断引申,不断生发,乃至贯穿始终的。有灵感才有灵气,有灵气才有生命,没有灵感就不是创作而是制作,而制作是没有生命的。

  历代画家所谓“迁想妙得”,“神遇迹化”,“妙手偶得”,“天地灵气”,“天机”,“神机”,“天工”等,都是对灵感的表述,也是对艺术生命的颖悟。

  灵感就象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你要找他时偏找不着,你不找他时他又会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但你一不留意他又会突然消逝得无影无踪,不知何时重现,或竟永不再来;有时它会在下笔时突作变相,有时会在睡梦中不期而至。正如辛弃疾词中的描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古人或于山水间兀坐终日,或于败垣前静观默想,都是为了期盼灵感的到来,寻找灵感的踪迹。古人常有于酒醒或睡醒之际,偶得画意急就地上或被上画出的情形;或于灵感来时乘兴挥毫,往往逸笔草草,不遑经营,以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灵气,把握那千载偶遇的灵机。

  四、形式是艺术生命的肌体

  形式是艺术生命的肌体,艺术的生命存在于自己的形式中。通过形式诸因素的对立统一,虚实相生,以表现生命的节律。从获得灵感到创作完成的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形式先是作为一种内心的语言伴随灵感一同成长,而当创作完成时,形式则已外化为一种物化的形态。这时,灵感中的感情内容也已渗透转化到形式之中,成为可以解读的审美对象。

  艺术的形式是一种有机的生命形式,它具有整体性、个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性;而作为中国画的艺术形式,则还有写意的特性。

  1、艺术的形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各个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是有生命的活体,它是不能分割,不能增删,不能移易的。生命只存在于整体中,“气韵生动”是对艺术作品的整体性要求。艺术作品的得失成败,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笔之失而满纸皆非,所以才要求一气呵成,天衣无缝,恰到好处。有一个故事,说五代时蜀主孟昶得到一幅吴道子画的钟馗,是用左手第二指挖鬼的眼睛,他要求黄筌改成用拇指来挖鬼的眼睛。黄筌看了后未敢改动,就另画了一幅用拇指挖鬼睛的钟馗进呈,并且说:吴画钟馗一身力气意色尽在第二指,所以不可改易,臣画虽不及吴,但一身力气意色尽在拇指。这个故事是对整体和局部关系的最好说明。

  笔墨是形式这个肌体的细胞,肌体的生命活力,来自每一个鲜活

  的细胞。笔墨不仅是造形的手段,也是感情的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笔墨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2、艺术形式的个性,就象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就象人

  之不同如其面。同一种类的艺术形式,在不同作者那里,表现为各不相同的艺术个性、艺术气质、艺术风格和格调;而即使在同一作者的笔下,也因时间、地点、情绪以及题材内容的不同而表现得千差万别。有生命便有个性,有个性才有生命。正是每一件有生命的艺术作品的鲜明个性,构成整个艺术群落的多彩多姿。

  3、艺术的形式是一个动态平衡结构,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创造

  的过程,因此也是一个不可逆转、不可重复的过程。王羲之写《兰亭序》为其平生第一得意笔,后复写数十本皆不能及。就因为以后写的数十本已经不是创造而是复制了。而生命是只能创造不能复制的,那怕是自我复制也不可能,那怕是像王羲之这样的书圣也不可能。

  4、中国画的艺术形式具有写意性的特性。这是中国画重书法、

  重写意的创作精神所要求的。在中国画中,不论工笔或意笔,也不论写实或写意,在其各种形式因素中,都贯穿着写意的精神。

  写意就是画感情中的世界。人们按功利的目的在现实界改造自然,而按审美的要求在艺术中改造自然。如在山水画中可以用缩地之法咫尺千里,可以移山填海呼风唤雨;在花鸟画中可以移花接木,颠倒春秋;可以用意象造形代替具象造形,可以用感情色代替自然色,用心理时空代替自然时空。于是便有“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笔不周而意周”,“意足不求颜色似”,“运墨而五色具”,“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的精辟见解,以及主张松、活、生、拙等等。都是为了通过形式的写意性,得意忘象,直探生命的本源。

  五、生与熟

  生与熟是中国画论中常用的一对范畴。它涉及笔墨技法、表现技巧、形式语言以及艺术创造的不同层面。从技的层面来说,由生到熟,以至不滞于手,不凝于心,心手两忘,意到笔随,乃是表现的需要。古人颓笔成冢,池水尽墨,就是为了苦练笔墨,由熟生巧,以取得表现的自由;从艺的层面来说,生是创造艺术的生命,熟是艺术上的成熟。不过这种艺术上的成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因为艺术的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发展的过程,如果因成熟而停滞重复,不再创造,那就意味着僵化、老化、乃至死亡。艺术层面的失去创造力又会影响到技的层面,使笔墨变得刻板或油滑。朱光潜在《艺文杂谈》中说:“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力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习惯,也叫习气,它是扼杀创造、窒息生机的病毒。朱光潜又说:“滥调起于生命的枯竭,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梅兰芳在其40年的舞台生活中,每次上场都把旧戏当作新戏来演。盖叫天、周信芳也都有“熟戏生唱”的说法。前人反复强调要“避熟就生”,“由熟返生”,“运熟入生”,“忌甜熟”,都是为了保持旺盛的创造力,使艺术的生命不致枯竭。

  六、传统是一个生命过程

  中国画的传统是一个延续几千年的生命过程。它就像一棵大树,生长在华夏大文化传统的阳光下,扎根在民族审美心理的泥土中,不断吸收本土的、外来的种种养料,枝繁叶茂,结实累累,同时又不断地扬弃掉枯枝败叶。在它的年轮里记载着时代的推移,艺术的变革。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质文沿时”,“通变则久”的艺术发展观;谢赫在评顾景秀画时肯定他“始变古体,创为今范”;袁宏道在其《袁中郎集》中指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客观事实;石涛则针对当时画坛的复古之风,发出“笔墨当随时代”的呼声。这些对传统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增强了传统的生命活力,促进了传统的发展变革。而保守的、虚无的倾向则像枯枝败叶一样被传统所扬弃。

  中国画传统这棵大树具有宽厚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吸收消化能力,它不断从民间艺术、姊妹艺术、域外文化艺术中吸收养料,从时代生活中吸收养料,不断地长出新的枝叶,结出新的果实,焕发新的生机。某些人所为之倾倒的历代大师的遗迹,不过是从这棵大树上摘下的几枚果实。他们对着这几枚果实如醉如痴却看不到大树本身,看不到大树新陈代谢的生命过程。

  不断随时代而发展变革的中国画传统,今天正面临着新的时代变革的机遇。中国画通过由古典艺术形态向现代艺术形态的转化,不会失去自己的传统基因,而只会迎来更大的繁荣和发展,那将是一个从观念到实践,群星灿烂,多元互补的格局。

2004年2月于深圳

载《国画家》2004年第4期

作者:鲁慕迅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