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2-10 00:00
zgshcs
提示:点击↑"书画超市"免费订阅,右上角转发
【书画超市】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庆春按:去年举办的全国首届篆书展,我参与了从策划到展出的过程。展览结束后,篆书委员会在《书法导报》上推出了获奖作品赏析,活动持续一年多,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对篆书的普及和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负责评析的四位获奖作品,以大篆类为主,但各有千秋。虽然在导报上发过了,但能集中在一起看一看,应该挺有意思的。所以,今天把文章重新整理出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图片调整到位发上来。要知道,这些图片都是出版用的,太大了!大家也可对这些作品发表意见。
刘聚森(一等奖、篆书条幅):刘聚森先生为河南青年书法家,其作品多以行草见长,且以往获奖作品多为行草书。此次篆书作品荣获一等奖,虽让人觉得突然,但细读此作感到自有其道理在。此幅大篆条幅,整体气象茂密丰富,给人以充实、沉着、痛快、古雅之感,又透露出时尚的意趣,不失为一件佳作。章法虽排布较满,但字距纵向拉开,横向绞紧,字与字之间呈不齐之齐状态,虚实对比鲜明而强烈,辅之以竖式的界格和小字题跋,更觉视觉上丰富多样,令人咀嚼回味无穷。随便说一句,小字题跋大小适宜、松紧适度,且留有“活口”,颇具匠心。
细审其篆法,结字严谨,结体修长,排布错落,松紧结合有度。如“坐”、“从”、“水”、“晓”、“愁”等字,结字严谨而整饬;“鼓”、“怀”、“鹭”、“消”、“相”等字,结构轻松、率意自如,各具神态。通篇用笔系以小篆笔法写大篆,既有大篆笔法之凝重、果断和力度,也有小篆笔法之轻松内敛,乃至简书之灵动鲜活。整幅作品用墨虚实相间,燥润并举,令视觉丰富多样而耐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所擅长的行草书笔调,通揽全篇,使本来以静态为主的大篆赋予灵动、洒脱和流动的气息。由此也可以进一步说明,书体间相通互补的艺术通感是可以相互借鉴和互为补益的。
建议作者在金文的精典范本上加强临摹和研习,深入把握大篆的用笔规律,强化线条的质感和力度,使篆书创作进入更高的层面。
王普群(二等奖、篆书对联):王普群先生此幅大篆对联荣获二等奖,当之无愧。此幅篆书系以战国文字、融大篆笔意兼简书趣味和而一体,意象高古,老辣而不失活泼,显现卓而不群之态。
篆书创作和其他书体一样,也无外乎章法、字法、笔法和墨法这些基本要素相协调。大篆创作掌握篆法结字并不难,难在笔法的运用和技法的转换。众所周知,金文与战国文字原器物皆为小字,或铸造、或铭刻、或竹木墨迹,字形既小,有的线条又含混不清,临习这类作品,无疑要在原型的基础上放大字形。这一放大的过程,不仅要改变形体和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调整笔法,使之蕴含丰富的表现力。篆书楹联创作是典型的小字放大的创作过程,需要作者具备较强的技法转换能力。王普群先生的这件篆书楹联作品,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是整个展览中为数不多的大字作品中的佳作。作者在笔法的转换过程中,将铸造文字的厚重与拙朴融入书写的笔意之中,避开绞转、顿挫等大篆的通常表现技法,而是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用笔方法,秉笔直书,中侧偏等各种笔法并用的手段,率意书写,有紧有松,收放自如。收处内敛,放处伸展,辅之小字落款上下错落,使通篇节奏鲜明,金石味道和笔墨情趣兼顾。
美玉微瑕,“军”字折笔过于方锐,有失含蓄,当于今后创作中,多留意单个字法与整篇章法的协调性问题。
黄涛(二等奖、篆书中堂):黄涛先生此幅获二等奖作品为楚简书样式。写楚简能写出个性,十分难得。作品主体字数较多,章法参照隶书的排布方式,横向绞合紧密,纵向拉开间距,排列茂密而气息浓郁,表现出强烈的楚简书味道。主体字数排列达10行之多,虽整体上取横势,而每一个字法参差变化,错落有序,并不显憋闷。这是因为有作者通过结字、线条、用墨、笔法等手段来调节的结果,从中显示出作者对整体布局的驾驭能力。左侧小楷及行书题跋,在视觉上给主体简书以有益的补充,相得益彰。顺便说一句,这种题跋的形式字数不可过多,书体也应注意与主体保持协调性,避免画蛇添足。
细审其字法,大部分来源于楚简,而其中也有金文及隶书的结构、笔法、变通与灵活运用。特别是用笔上,既有简书的爽利、率意,也有大篆的果断、扎实,这就与一般意义上的描摹楚篆拉开了距离,使作品包容了更多的营养,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化语言。这一点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是简书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作者对重复的字采取不同的写法、结字的变化及用笔的调整,使作品更为丰富耐看。
当然,作品中也并非尽善尽美。主要在用笔上,如转折处过硬,起笔收笔处过于直露,缺少含蓄和圆润的笔意。个别结字,如“不”、“而”等尚欠推敲。
姚海宽(三等奖、篆书四条屏):姚海宽先生此件获三等奖作品系以四件小条幅组合而成的四条屏作品,内容为毛公鼎集句。实事求是说,以毛公鼎集句来创作,内容上有临作之嫌,但此件作品章法和整体气韵生动协调,有自己的理解和创造。章法上颇费了一番脑筋,四条作品,每一条均有不同位置的留空,组合在一起,虚实相应,极为协调,这一点值得创作多字大篆类作品借鉴。细审其结字用笔,也有独到之处,字型虽尊法毛公鼎,但笔法上方圆兼顾,轻重各宜,用墨亦有节奏舒缓轻重之变化,是用笔法来书写铸造的文字,而不是刻意追摹铸造的痕迹,可见作者把握了大篆创作的重要方法。落款行书大小适宜,亦为正文做有益的调节和补充,恰到好处。
建议作者在此基础上,广泛临摹各种金文拓本,以不同的内容来创作大篆作品,而不仅仅局限在毛公鼎这一种风格和形式上。
来源:中国书画超市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